铭记“九一八”,聆听历史建筑里的烽火岁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7:18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前,成都市已累计公布了24批次,共计453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多处建筑与抗战历史紧密相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前,成都市已累计公布了24批次,共计453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多处建筑与抗战历史紧密相连。

这些场所有的曾作为抗战后勤保障站点;有的是文化教育内迁地;有的是军工生产设施或民众动员场所......它们真实见证了成都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动人历史,是成都参与全民族抗战并贡献卓著的有形载体。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共同探寻历史建筑中的成都抗战记忆。

01

崇德里民居

▲图片由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提供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锦官驿街道镗钯街88号

类别:民居

崇德里民居始建于1925年,是一座具有典型川西传统风格的一层木结构三进四合院。该建筑于2014年被正式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图片由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提供

抗战时期,崇德里建筑曾被用作嘉乐纸厂驻成都办事处,负责纸张转运、资金结算和联络。李劼人于战时在乐山创办嘉乐纸厂,竭力保障大后方文化宣传和教育出版用纸。

《成都市志·文物志》记载,其时成都汇聚众多内迁机构,此类民居院落因位置便利、闹中取静,常被征用作为办公联络点。李劼人亦常在此处理事务、接待友人,使崇德里融入了战时成都文化救亡的集体记忆。

02

邓公楼

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朝阳路社区公园路34号

类别:名人故居类保护建筑

邓公楼于2016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楼最初由川军将领邓锡侯部下旅长杨秀春于20世纪20年代出资修建,原作为民众教育馆使用,致力于推广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是近代四川基层启蒙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实物见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邓锡侯率部出川北上抗日,行前曾在此短暂驻留。为彰其志,国民政府将此楼命名为“邓公楼”,以旌表邓锡侯与无数川军将士为国远征之壮举。

建筑原为中西合璧风格的两层砖楼,后因岁月侵蚀,上层被拆除,仅存现有一层结构。其西侧仍完好保存1938年所立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体铭刻捐躯将士之名,成为川人抗战精神的不朽象征。

03

董寿平旧居

地址:都江堰市灌口街道西街122、124号

类别:名人故居类保护建筑

董寿平旧居于2016年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为两层砖木结构川西传统民居。该建筑原系清末民初一位教书先生的私宅,采用典型的“前店后宅”形制,前临街面为两间商铺,后接幽深天井与住房,是研究民国时期川西城镇建筑与生活形态的重要实物遗存。

1939年3月,为避抗战烽火,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董寿平携家人迁居都江堰(时称灌县),于此租住长达十余年。在此期间,董寿平以青城山幽邃的自然山水为灵感,创作了千余幅绘画作品。

抗战时期,此地也是文化名流往来荟萃之地:张大千屡次造访青城山时曾至此与董寿平切磋画艺;林山腴、谢无量、沈尹默等文人学者亦常在此吟咏题跋;徐悲鸿、赵少昂、赵望云等艺术家都曾在此驻足交流。这座小院也因此成为大后方文化抗战与艺术传承的一处精神据点。5

04

空军制氧厂旧址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成双大道北段509号

类别:工业和仓储类建筑

空军制氧厂旧址于2017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建筑群始建于民国时期,由美国工程人员参与设计与技术指导,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原包含行政楼、厂房、库房等多类设施,是成都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重要代表。

抗战时期,该厂作为国民党空军重要后勤单位之一,专门为邻近的太平寺机场提供战机所需氧气补给,直接支持了中国空军的作战与训练活动。

据相关档案记载,太平寺机场曾是抗战期间盟军飞机起降及物资转运节点之一,制氧厂的存在有效保障了战时航空用氧需求,成为成都地区罕有保存至今、与“空战”后勤直接相关的工业遗存。

05

李家钰故居

地址:成都市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3组

类别:名人故居类保护建筑

李家钰故居于2017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为一层砖木结构川西传统四合院。该宅院建于民国时期,是著名抗日将领、抗战殉国烈士李家钰将军出生及成长之所,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建筑整体为典型川西民居形制,由宅门、二门、过厅、堂屋及后院组成序列空间,过门处饰以空花窗照壁,兼具通风采光与装饰功能。

其悬山顶铺小青瓦,穿斗式梁架承重稳定,夹泥墙隔热防潮,檐部大,出挑深远,体现出适应当地气候的传统营造智慧。

故居作为大兴镇现存极少的民国时期完整院落,是研究民国川西乡村民居形态、家族生活空间及地方建造技艺的重要实物遗存。

抗战时期,李家钰将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率部转战晋豫,于1944年豫中会战中为掩护友军撤退壮烈殉国,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抗战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其故居不仅承载着李家钰早年生活的记忆,更成为其戎马生涯、为国捐躯的精神象征。据《蒲江县志》记载,李家钰自幼深受乡学熏陶,宅院曾为其启蒙读书之地,日后其军事才能与爱国意识的形成,亦与故乡家风密切相关。

06

金秋茶社

地址:青羊区少城街道祠堂街42号

金秋茶社为一处两层砖木结构的典型商贸建筑,2018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最初为私人宅第,后于解放前改为茶社。

建筑采用四合院式布局,小巧紧凑,青砖墙体、小青瓦悬山顶及木质楼梯栏杆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建造风格,工艺细致,主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

抗战时期,成都成为大后方文化宣传与地下活动的重要中心。金秋茶社因地近《新华日报》成都办事处(今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曾暗中承担中国共产党地下联络点的职能。

《青羊区志》与中共成都党史资料记载,茶社以日常经营为掩护,为地下党员传递信息、秘密会晤提供场所,并与《新华日报》办事处协同开展抗战宣传与组织工作,是抗战时期成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的实物见证。

07

四川大学化学馆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一环路南一段24号

类别:教育科研类建筑

四川大学化学馆位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2018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为三层砖木结构。该建筑是抗战后期四川大学自“皇城”(即今天府广场片区)迁至望江楼片区后所建“三馆一舍”(化学馆、校史馆、物理馆及学生第一宿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现代建筑风格与抗战时期实用理性的建设理念。

化学馆兴建于民族危难之际,其建设与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延续和发展密切相关。1939年日机对成都多次轰炸,原“皇城”(即今天府广场片区)校舍受损,四川大学被迫南迁。在极为困难的战时条件下,学校坚持办学,并于抗战胜利前夕在望江楼片区逐步完成新校舍建设。

化学馆作为其中关键教学科研设施,于1945年落成,其简洁的立面处理、合理的功能布局以及砖木混合结构,反映了当时在物资匮乏背景下高效、务实的设计策略。

08

民航飞行学院陈列馆

地址:成都市新津区花桥街道长春村5组

类别:文化教育类建筑

民航飞行学院陈列馆于2018年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为一层砖木结构。该建筑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最初用作中国民用航空局相关机务人员宿舍,后经修缮布展,成为集中展示抗战时期新津机场历史与民航飞行学院校史的专题陈列馆,是成都地区近代航空史与抗战记忆的重要载体。

▲图片由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提供

抗战时期,新津机场作为亚洲重要战略空军基地之一,承担了驼峰航线与“特种工程”建设的关键任务,为对日作战提供重要后勤支持。陈列馆中展出的石碾等历史实物,正是当年四川民众为抢修机场、支援抗战而自发制作的劳动工具。

《新津县志》记载,1943–1944年间,数十万民工参与机场扩建,在缺乏机械的条件下,依靠石碾人工碾压跑道,保障B-29等重型轰炸机起降,体现出全民抗战的伟大精神。

09

广益学社旧址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大学路12号

类别:教育科研建筑

该学舍大楼原为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学楼及学生宿舍,建于1925年,由英国公谊会捐资、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Frederick Rowntree)设计,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2019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抗战时期,随着东部高校内迁,华西坝成为大后方著名的“文化五大学”中心之一。该楼作为重要教学场所,接纳了众多顶尖学者在此授课与研究。

陈寅恪在此继续其隋唐史与佛教史研究;钱穆开设中国通史及国学经典课程;语言学家吕叔湘于此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吴宓讲授西方文学与比较诗学;社会学家潘光旦展开人才与家族研究;词人沈祖棻亦在此从事文学创作与教学。他们的学术活动不仅延续了中国文化的命脉,更提振了战时的民族精神,使这座小楼成为抗战学术史中一处闪光的坐标。

10

五津机场油库

地址:成都市新津区花桥街道长春村5组

类别:工业与仓储类建筑

五津机场油库2019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油库始建于1930年,现存3座独立库体,是抗战时期成都地区重要的航空燃料储备基地,曾为盟军空军作战提供关键后勤支持,具有重要的抗战历史价值和工业遗产价值。

抗日战争期间,新津机场(又称五津机场)作为亚洲重要的战略空军基地,承担了B-29重型轰炸机起降、驼峰航线终端补给及远程空袭作战等任务。该油库于1943年起被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及第58轰炸团等单位征用,用于储存战机使用燃油。

这些燃料多从美国本土运出,经印度卡拉奇或加尔各答中转,再通过险峻的“驼峰航线”及陆上通道输送至成都,堪称抗战时期国际援华物资链的关键一环。

《新津县志》及相关档案记载,油库建设标准较高,结构坚固,具备一定的防空防灾能力,其存在极大提升了盟军战机的持续作战能力,为1944年后华中抗战反攻、轰炸日本本土等军事行动提供重要保障。

11

平乐镇花楸村杨家大院

地址: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3组

类别:民居类建筑

杨家大院建于清末,为两层木结构川西民居,2019年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宅由当地造纸业望族杨氏家族的杨连帮主持修建,杨氏为花楸村三大姓之一,世代以传统造纸为业,家资丰饶,人文蔚起,是清代至民国时期邛崃山区乡土经济与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

杨连帮之子杨秀清、杨秀华、杨秀熏皆考取秀才,堪称书香门第。抗战时期,虽地处山区,花楸村亦未自外于国难。据《邛崃县志》记载,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后勤支援与捐资救国,杨氏家族亦以造纸产业间接助力文化用纸供应。

12

姚渡镇曾家老寨子

姚渡镇曾家老寨子为一层砖木结构的川西传统民居院落,2019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曾氏家族兴建,是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背景下的典型代表,其布局宏阔、用材敦实,反映出清中后期成都平原乡居建筑的营造特色。

抗战时期,随着东部国土相继沦陷,大批教育机构西迁。1939年,山西铭贤学校(今山西农业大学前身)辗转内迁至四川金堂县姚渡镇(今属青白江区),曾家老寨子被征用作为校本部、女生部、教师宿舍及伙食团所在地,寨门前开阔空地作为学校操场使用。铭贤学校师生在此坚持办学长达六年,开设农学、工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延续了战时的教育命脉,也为川西乡村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金堂县志》及校史资料记载,办学期间师生积极参与地方抗日宣传与农业改良实践,老寨子不仅庇护了一所流亡中学,更成为抗战大后方“教育救国”的实物象征。其院落格局、门窗题记及原有碑刻,仍可辨识当年教学生活的痕迹。

该建筑既是移民聚落的历史见证,也记录了抗战时期文化内迁、教育坚守的艰难岁月,是研究成都近现代乡村社会变迁与抗战文化教育史的重要遗存。

13

洪安镇化工新村刘家祠

▲洪安镇化工新村刘家祠历史建筑标识牌

图片由刘德忠提供

▲刘氏宗元祠的天井和厅堂 图片由刘德忠提供

刘家祠为一层砖木结构的传统祠堂建筑,于2019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祠始建于清代,建筑形制端庄,结构严谨,体现了川西民间祠庙建筑的典型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刘家祠成为地方抗战动员的重要据点。1942年,族中乡贤刘汉卿送长子刘仲文加入成都空军暂编第三中队服役,其四姨父更以“美玉莊”商号为之担保,体现出民间力量对抗战的深切支持。

刘仲文入伍后,刘汉卿返回宗元祠(即刘家祠),积极投身于“全民抗战”宣传与组织工作。他在祠内多次召集宗亲集会,宣讲抗战救国理念,强调“保家即卫国”,并率先捐资捐物,动员乡民三十余人前往新津参与抗战机场扩建工程。

▲抗战期间,刘家祠附近村民支持抗战、修建机场“保管、征借”凭据 图片由刘德忠提供,原件现存龙泉驿区档案馆

▲抗战时期刘家祠附近百姓自发捐资捐物支持抗战、修建机场“记帐凭证” 图片由刘德忠提供,原件现存龙泉驿区档案馆

据相关地方档案记载,刘汉卿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务实号召,鼓励乡民以多种形式参与支援。

14

大同镇景沟村侯家染坊

侯家染坊民居,为两层木结构传统院落,2023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建筑建于清代,采用合院式布局,主体为穿斗式木构架,屋面覆小青瓦,檐下施以精致雕花,体现了邛崃山地民居因地制宜的营造智慧。

院中曾长期开设染坊,以靛蓝染色为主,所产土布质地厚实、色泽深沉,为当地重要手工业遗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出川抗战,物资需求迫切。侯家染坊积极响应支援前线号召,主动调整生产内容,将大部分原用于市售的布料转为专供川军将士被装及军服用料。

《邛崃县志》及侯氏家族口述史料记载,当时染坊昼夜赶工,以传统工艺染制灰蓝色棉布,因其耐穿、蔽体且便于隐蔽,被大量用于制作军衣、绑腿、被褥等物资,经由地方抗战后援会统筹运送至前线。在此期间,染坊仅留少部分产能维持家用,体现出民间手工业者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担当。

▲图片由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提供

抗战结束后,随着机械化纺织业的兴起,传统染布工艺逐渐式微,侯家染坊停业,建筑继续作为侯氏族人住宅使用至今。院落格局保存完整,染缸基址、晾布石架等历史遗迹仍有存留,见证了从清代手工业作坊到抗战物资生产基地的功能演变。

15

原仁济医院住宅楼

仁济医院旧址,为一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2023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建筑最初由加拿大医学传教士启尔德(Omar L. Kilborn)于1892年主持创建,命名为“仁济医院”,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所现代西医医院

1895年在“成都教案”中被毁,后于1906年原址重建,更名为“四川省红十字会福音医院”,后恢复“仁济医院”名称,至抗战时期已成为成都重要的医疗与医学教育中心。

抗战全面爆发后,东部高校纷纷内迁,形成著名的五大学联合办学格局。在此期间,仁济医院作为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及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的联合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承担了大量临床教学与战时医疗任务。

据《华西协合大学校史》及《成都市志·卫生志》记载,医院不仅收治平民和伤员,更协助培训战时急需的医学人才,成为大后方医学教育支援抗战的重要枢纽。

16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厂旧址—交车库

地址: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二仙桥北路185号

类别:工业与仓储类历史建筑

成都机车车辆厂旧址于2023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该厂始建于195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配合成渝铁路建设而兴建的第一座铁路机车维修与制造工厂

尽管该厂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其渊源与抗战时期的铁路建设历程密切相关。成渝铁路的筹建始于清末,1903年清政府已有修建川汉铁路(西段即成渝铁路)的意向。至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并于次年正式开工修筑。

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工程被迫中止,此时仅完成全部工程量的14%,未铺设一寸铁轨。

《成华区志》《四川铁路志》记载,抗战期间,原计划用于成渝铁路的部分建材与设备被转移支援其他战略交通线,工程局人员亦分流至西南、西北路网建设。这一未竟的工程,成为战后重建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遗产。

▲图片由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提供

1950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续建成渝铁路。成都机车车辆厂作为配套建设的核心单位应运而生,承担机车组装、维修与零部件生产任务。1952年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该厂持续为西南铁路网络运营提供技术支持,直至21世纪初停产。

山河为证,岁月为铭。在成都的街巷深处,许多历经烽火洗礼的历史建筑仍静静矗立:它们或许是曾见证救亡呐喊的旧址,或许是承载过战时支援的院落,始终默默珍藏着那段刻骨铭心的抗战记忆,成为连接民族过往与当下的鲜活印记。

来源丨成都方志

来源:成都住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