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网热议:日本在什么时候,能完全放弃汉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02:06 1

摘要: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历史上汉字文化在整个亚洲可谓是无限风光,许多国家都争相前来学习,这其中就包括日本和韩国,当时它们可以说是汉字学得最好的两个国家。可是到了上个世纪,韩国却突然要求废除汉字,转而学习新的韩语,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不学习汉字的情况下,韩国的文字系统

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韩国网友提问:日本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抛弃落后的汉字?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历史上汉字文化在整个亚洲可谓是无限风光,许多国家都争相前来学习,这其中就包括日本和韩国,当时它们可以说是汉字学得最好的两个国家。可是到了上个世纪,韩国却突然要求废除汉字,转而学习新的韩语,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不学习汉字的情况下,韩国的文字系统变得举步维艰。因为韩语大多是由拼音组成的,如果没有汉字进行辅助,那么韩语就会变得像多音字一样,可即便如此,韩国网友依旧嘴硬,声称不需要汉字的帮助。

那我就想问,既然我们的汉字这么落后,谁之前还舔着脸,拿着我们落后的汉字去申遗呢?既然韩文那么先进,那就麻烦你们有点骨气,把你们国家的宪法、法律、名字、身份证等中的汉字统统都去掉。这不,日本网友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吐槽这位韩国网友。

日本网友Stanford Gu回答道:废除汉字是愚蠢的行为,只会给你自己带来麻烦。

日本网友纯九郎回答道:我认为韩国正在向我们展示,如果我们抛弃汉字,日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日本网友清水一弘回答道:汉字对韩国人来说似乎很难,我听说你只学韩文,是因为你记不住汉字。日本网友小林以之回答道:难道不是因为日本人有能够理解汉字,区分音读和训读的智商吗?日本历史学家中井沙耶加回答道:自19世纪中期以来,我们已经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并得到结论是汉字是不错的。由于他们是表意文字,因此即使对于不会说日语的人,也很容易阅读和理解。抱歉,只有日本人和中国人享有此特权。

美国语言学家Mike Grant回答道:定义“落后”,汉字对于在紧凑的空间里传达大量信息非常有效。相反,一个个字母把所有的东西拼出来是非常浪费空间的。为什么在所有对先进外星文明的描述中,他们的语言都是用符号书写的,而不是用字母书写的,这是因为符号便于沟通的效率。

日本漫画家六郎坂金回答道:汉字落后了?

网友richyt回答道:当然,彻底摧毁一个国家的最好方法,就是摧毁它的文化。因此,殖民主义者的首要和最终目的是摧毁它的文字系统。

新西兰网友David Canno回答道:落后吗?这个词太夸张了,放弃汉字当然是可能的,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再使用它,尽管它仍然在学术出版物和法律文件中使用。这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它是一个有用的系统,同音异义词比比皆是,汉字保持他们的区别,这对于避免法律和科学文献中的歧义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韩语有很多同音异义词,那么日语就更多了。放弃汉字,甚至会在日常通信中造成混乱。

波兰网友Marek Pepke回复道:老实说,这并不是废除汉字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日本人不想摆脱汉字。然而,如果他们愿意的话,相对容易想出解决这些缺点的办法,比如区分同音异义词,其他语言也有同音异义词,他们在写作中有不同的拼写,日本人也可以这样做。而David Canno则回复道:是的,但代价是什么呢?

网友ruid4700回答道:对于汉字来说,它们存在的时间越长,使用的时间越长就越有用。因为语法错误不是一代人就能解决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纠正的。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认为汉字落后,那就很少有比汉字更文明的文字了。

日本人不会轻易改变社会文化的根基。如果放弃了汉字使用日本就会和以前的文化割裂开来,不光不能读懂历史上的文字记录,今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困扰。中国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文化等等,形成了独特的汉语文化圈。但在近代以来,越南和韩国都先后废除了汉字,只有日本依然在坚持使用汉字,这是为何?

公元前3世纪,汉字就已经传入日本,那时候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日本还处在弥生时代,尚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汉字初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这个“二传手”。当时,一些中国的典籍和文化随着朝鲜半岛的移民带到了日本,让日本列岛的人们第一次见识到了这种优美且复杂的文字。最初,汉字在日本可是“高大上”的象征,只有贵族和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他们用汉字来记录宫廷事务、撰写诗歌,汉字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到了公元5世纪,日本的“大化改新”全面学习唐朝文化,这可让汉字在日本迎来了“高光时刻”。政府大力推广汉字教育,学校里教的、书本上写的,基本都是汉字。这一时期,日本还参照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作为辅助汉字的表音符号。不过,假名在当时的地位,就像是汉字的“小跟班”,主要用来标注汉字读音、书写一些口语化的内容。

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就是用汉字写成的。这两部史书不仅记录了日本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还展示了当时日本对汉字的熟练运用。可以说,汉字为日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日本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1840年的鸦片战争,像是一记重锤,敲醒了闭关锁国的日本。看着曾经强大的中国被西方列强打得节节败退,日本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脱亚入欧”的思潮影响下,日本掀起了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和制度。这时候,汉字就成了一些人眼中的“绊脚石”,被认为是阻碍日本现代化的因素。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就是废除汉字的“头号鼓吹手”。他觉得汉字太难学,阻碍了日本国民素质的提高,主张用简单易学的罗马字来代替汉字。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响应,他们认为只有彻底抛弃汉字,日本才能真正融入西方世界。1883年,日本出现了“汉字废止论”的高潮,很多人呼吁废除汉字,改用假名或者罗马字书写日语。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日本人真的尝试用假名或者罗马字写作时,问题就来了。用片假名写的文章,又长又难懂,而且特别容易产生歧义。比如“こうえん”这个读音,写成汉字可以是“公园”,也可以是“公園”“講演”等,意思完全不同。这要是在法律条文、学术著作里出现,那可就乱套了。而且,日本的语言体系已经和汉字深度融合,很多词汇都是基于汉字创造的,贸然废除汉字,整个语言系统都得“瘫痪”。

尽管遇到了这么多问题,日本在二战后还是迎来了又一次废除汉字的“大动作”。1945年,美军驻日司令部提议全面废除汉字,用罗马字母代替,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削弱日本的民族认同。在美军的压力下,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限制汉字使用的政策,比如制定《当用汉字表》,规定了在日常生活和官方文件中可以使用的汉字数量。

但是,日本民众对汉字的感情可不是那么容易割舍的。在民间,反对废除汉字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认为,汉字是日本文化的根,抛弃汉字就等于抛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汉字的地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废除汉字的呼声也渐渐平息。1965年,日本国语审议会明确表示,全面废除汉字是不可能的,汉字在日本的地位再次得到巩固。

汉字在日本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已深深融入日本文化的血脉之中。从古代的文学作品,如《万叶集》《源氏物语》,到现代的诗歌、小说,汉字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日本的成语、典故都来源于汉字文化,比如“四面楚歌”“一休さん”等。这些文化遗产,如果没有汉字,就无法准确地传承和理解。

而且,日本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与汉字紧密相连。书法在日本被称为“书道”,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汉字的笔画、结构之美,为日本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可以说,汉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符号,废除汉字,日本文化将失去很多独特的魅力。

日语的语法和词汇非常复杂,既有和语词,又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和外来语。汉字在日语中起着重要的表意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区分同音异义词。比如“銀行”(ぎんこう)和“銀河”(ぎんが),读音相近,但写成汉字,意思一目了然。如果全部用假名书写,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

此外,日语的句子结构比较松散,常常需要借助汉字来明确句子的成分和语义关系。在日语的文章中,汉字就像一个个“路标”,引导读者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果没有汉字,日语的表达能力将会大打折扣。

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汉字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要学习一定数量的汉字,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汉字数量和难度也逐渐增加。到了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的2136个汉字。通过系统的汉字教育,日本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汉字读写能力,能够顺利阅读和理解各种书籍、文献。

而且,汉字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汉字的学习需要记忆、理解和运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汉字,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在日本社会,汉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还是街头的招牌、广告,到处都能看到汉字的身影。人们在书写信件、邮件、日记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使用汉字。汉字已经成为日本社会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这种社会习惯很难改变。

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虽然假名缩写、表情符号等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但汉字在网络语言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网络热词、流行语都是由汉字组成的,比如“絶対に”(绝对)、“マジで”(真的)等。可以说,汉字已经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之中。

如今,汉字在日本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日本政府虽然没有强制规定汉字的使用,但在官方文件、教育、媒体等领域,汉字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须掌握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汉字词汇也不断涌现,比如“新幹線”(高速铁路)、“電子メール”(电子邮件)等。

在民间,汉字也深受人们喜爱。每年年底,日本都会举办“年度汉字”评选活动,选出一个最能代表当年社会热点和人们心情的汉字。比如2020年的年度汉字是“密”,反映了新冠疫情下人们对“密集”“密切接触”等问题的关注。这个活动已经成为日本的一项文化盛事,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参与和关注。

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英语的普及,日本也面临着一些语言上的变化和挑战。一些年轻人开始更多地使用外来语和罗马字,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汉字会在日本消失。汉字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意功能,依然会让它在日本的语言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可预见的未来,汉字将继续在日本发挥重要作用。它将与假名、罗马字等共同构成日本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景观。或许,日本永远也不会彻底抛弃汉字,因为汉字已经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基因,无法割舍。

来源:我要看看新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