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午餐时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臭味”打破。学生餐盘中的虾仁炒蛋因散发腐臭被紧急撤下,取而代之的是饼干与面包。这场可能涉及日供餐50万份、覆盖500余所学校的食品安全风波,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上舆论风口。虽然送餐公司表示
学生餐出现臭味,校园食品安全该重视起来了
文/叶雨秋
2025年9月15日,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午餐时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臭味”打破。学生餐盘中的虾仁炒蛋因散发腐臭被紧急撤下,取而代之的是饼干与面包。这场可能涉及日供餐50万份、覆盖500余所学校的食品安全风波,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上舆论风口。虽然送餐公司表示只是部分食品可能有问题,等待调查,但是,当“学生饮食安全无小事”的警钟再次敲响,一家日均服务50万师生的餐饮巨头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已远非个案问题。
一、从“虾仁有沙”到“全盘发臭”:系统性失守的冰山一角
9月15日事件中,学生描述的“臭味”与供应商绿捷公司声称的“虾仁有沙”形成鲜明矛盾。家长邵女士的女儿在食用配餐后呕吐不止,直言“萝卜汤有怪味,闻到就想吐”;徐汇区某校学生更因餐食腐臭当场呕吐。这些细节与绿捷公司“仅个别批次存在细沙”的回应形成强烈反差——若仅为杂质问题,何来大面积腐臭?若已留样检测,为何未提前拦截问题食材?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绿捷公司首次陷入食品安全争议。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多次因生命权、健康权纠纷被起诉,2024年曾被媒体曝光“餐食像泔水,学生两周瘦数斤”。此次事件中,绿捷公司先以“虾仁有沙”淡化问题,后以“留样检测”自证合规,却始终回避核心问题:为何经过采购、加工、运输多环节把控的餐食,仍出现大规模变质?
二、50万份餐食的“规模陷阱”:效率与安全的致命博弈
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的学生餐供应商,绿捷公司日均服务50万师生,业务覆盖全市16个区。这种“超级供应商”模式虽能实现规模效应,却暗藏质量失控风险:
2. 供应链管理失焦
绿捷公司宣称拥有自建农业基地与冷链物流,但此次事件暴露其原料溯源体系形同虚设。若虾仁确实存在细沙,说明初级筛选环节失效;若出现腐臭,则指向冷链运输或仓储温控不达标。50万份餐食的庞大体量下,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疏漏都将被指数级放大。
3. 标准化流程溃败
按照《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学校供餐单位需严格执行“色香味形”与留样制度。但绿捷公司既未阻止变质餐食进入校园,其留样检测也未能提前预警风险。这种“事后补救”思维,暴露出企业将效率置于安全之上的畸形价值观。
4. 监管套利空间
尽管教育部要求学校食堂“明厨亮灶”率达100%,但绿捷公司作为校外配餐企业,其加工场所往往远离监管视线。此次事件中,闵行区市场监管局虽迅速介入,却未能及时公布检测结果,这种“被动应对”模式难以遏制风险扩散。
三、学生餐盘的“最后防线”:重建信任的三大路径
当50万份餐食的信任基础动摇,仅靠企业自查或部门表态已无法平息危机。重建学生饮食安全体系需从三方面突破:
2. 打破“超级供应商”垄断
上海推行AB制套餐的初衷是增加选择,但绿捷公司仍占据主导地位。应引入更多合规企业形成竞争,通过“小规模、多主体”模式降低系统性风险。例如,深圳部分学校采用“中央厨房+卫星厨房”模式,将加工环节下沉至社区,既保证规模又控制风险。
3. 构建“透明化”监管链
借鉴北京“阳光餐饮”工程,强制配餐企业安装24小时监控并接入教育部门平台。同时推行“家长陪餐制”,每周随机邀请家长参与食材验收与餐食评价,将监督权从“事后追责”前移至“过程管控”。
4. 完善“法治化”问责机制
现行《食品安全法》对违规企业的处罚上限为货值金额十倍,对比绿捷公司日营收数百万元的体量,违法成本过低。应建立“一次违规永久退出”制度,对造成学生健康损害的企业追究刑事责任。2023年河北某学校配餐企业因使用过期食材被吊销执照,此类案例需形成全国性示范效应。
四、从餐盘到社会的信任重建:一场未完成的考试
此次事件中,学生用呕吐表达抗议,家长用舆论寻求公道,这不仅是50万份餐食的质量危机,更是社会对公共服务信任度的压力测试。当企业将“日供50万份”作为业绩宣传时,更需铭记:每一份餐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待,每一次疏忽都可能摧毁几代人积累的信任。
教育部《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明确要求“严把学校食品安全关”。对于绿捷公司而言,这场风波应是刮骨疗毒的契机;对于监管部门,则需从“灭火式应对”转向“预防性治理”。毕竟,守护学生餐盘的安全,就是在守护国家未来的健康基石——这道题,没有补考机会。
来源:雨秋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