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由罗永浩炮轰西贝引发的预制菜风波,在网络上掀起惊涛骇浪。罗永浩以10万悬赏“追讨”西贝预制菜证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举着消费小票强硬回应,双方你来我往,将预制菜话题一次次顶上热搜。
一场由罗永浩炮轰西贝引发的预制菜风波,在网络上掀起惊涛骇浪。罗永浩以10万悬赏“追讨”西贝预制菜证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举着消费小票强硬回应,双方你来我往,将预制菜话题一次次顶上热搜。
本应聚焦餐饮透明化的探讨,却因激烈交锋变了味。而当硝烟渐渐散去,人们不禁把目光投向酒店餐饮领域。
在预制菜逐渐渗透餐饮行业的当下,以高品质、好体验著称的酒店餐饮,是否也陷入了“用不用、怎么用”预制菜的两难处境?他们,真的被预制菜“拖下水”了吗?
在这场“西罗之争”里,双方对预制菜定义的分歧,成了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罗永浩一方秉持大众普遍认知,认为但凡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品的,统统归为预制菜;西贝却坚称自家中央厨房配送至门店的菜品,不能算预制菜。
那预制菜的真实模样究竟如何?
2024年3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为预制菜范畴划定清晰界限。
按规定,预制菜得是用食用农产品及制品做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得加热或熟制后才能吃的预包装菜肴。
值得一提的是,连锁餐饮中央厨房自制自配给门店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并不在预制菜之列。
如此一来,以往业内常用的“即配、即烹、即食、即热”四类分法,在新规下“瘦身”,仅“即烹、即热”两类才属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像常见的卤味、洗净切好的净菜,都被划出了预制菜阵营。
经过这番梳理,大众脑海中对预制菜“刻板印象”的迷雾渐渐散开。可酒店餐饮里的预制菜,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酒店与预制菜的关联,主要有两条脉络:销售预制菜产品,或是在餐饮服务环节使用预制菜。
金陵饭店早在2018年就涉足预制菜销售领域,旗下江苏金陵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发、经营与销售金陵食品。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家子公司营收飙升至4107.83万元,利润同比增长近3倍,足见预制菜市场的火热。
但相比之下,酒店后厨是否使用预制菜,才是大众目光聚焦的焦点。
经深入了解,部分全服务酒店在举办大型宴席时,确实会用到预制菜,不过品类选择上有所侧重,“即烹”类占了大头。
这类预制菜多采用“AB包”模式,A包装着菜品食材,B包则是调配好的调味料包。酒店厨师只需将A包食材加热,倒入B包调料翻炒调味,短短几分钟,一道菜就能新鲜出炉。
小酥肉便是典型例子,市面上绝大多数小酥肉,并非酒店后厨现剁肉、现油炸而成,而是来自美好、安井等大品牌针对B端市场推出的产品。
对酒店和连锁餐饮而言,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预制小酥肉,在出品效率与口味稳定性上,远超手工现做。
不过,酒店后厨使用“即热”类预制菜的情况较为少见。这类产品保质期长,为延长保存时间,往往添加剂较多,更偏向零售市场,与酒店对菜品品质的高要求不太契合。
消费者日常在商超购买的预制菜,大多属于“即热”类,这也导致不少人误以为酒店用的预制菜也是这一类型,实则大错特错。
了解到酒店预制菜使用的这些内情,那酒店频繁使用预制菜,究竟是尝到了甜头,还是苦不堪言呢?
面对预制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酒店餐饮需坚守“透明+适度”原则,摸索前行。
酒店要杜绝“暗箱操作”。使用合规“即烹”预制菜本身无可厚非,但若是一边标榜“现炒现做”,一边偷偷用预制菜糊弄消费者,这种不诚信经营行为,必将遭到市场唾弃。
酒店应秉持诚信理念,在不违反法规前提下,主动通过菜单标注、服务员口头说明等方式,让消费者知晓菜品是否使用预制菜,给予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在使用预制菜的尺度上,酒店应优先在大型宴席这类对出菜效率要求极高的场景,适度选用“即烹”类预制菜,同时尽可能减少或不使用“即热”类预制菜,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菜品品质。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也不是解决酒店经营难题的万能钥匙。酒店餐饮能否被预制菜“拖下水”,关键在于能否在合规、透明的基础上,找准适合自身的预制菜使用方式。
既不盲目抗拒,错失效率提升的机会,也不盲目跟风,丢弃品质与口碑。
唯有如此,酒店餐饮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持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与美味佳肴。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