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桂林地区春提早生姜—秋玉米大棚轮作模式下,不仅能实现生姜采收期较露地提前近30天,而且市场价格高1.0~1.5元/kg,每亩生姜产量4 000~4 500 kg。
生姜
别称“炎凉小子”
精品73.3元/斤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的生姜以“西坝生姜”著名,明清两朝曾长期为皇室贡品。
当下,在京东平台上,5斤装的“西坝生姜”高达366.6元,单价合73.3元/斤。
图源:京东截图
小蔬整理了生姜轮作的6个模式,供大家参考。
模式一:
春提早生姜—秋玉米大棚轮作模式
广西桂林地区春提早生姜—秋玉米大棚轮作模式下,不仅能实现生姜采收期较露地提前近30天,而且市场价格高1.0~1.5元/kg,每亩生姜产量4 000~4 500 kg。
这种模式要求设施大棚是钢架或简易塑料大棚,南北走向,棚宽8.0 m,棚高3.0 m,肩高1.8 m,采用无滴高透膜,膜厚12 mm,双膜覆盖;膜下铺滴灌带,棚内悬挂2条微喷灌带。
该模式下,生姜1月下旬2月初种植,6月上旬开始采挖;玉米8月中下旬穴盘育苗,11月中旬采收。
生姜品种选用芽眼饱满、个头大小均匀、无病虫、无机械损伤的全州或云南小黄姜作种。且11月下旬就要调运姜种,存放在通风阴凉的仓库,翌年1月开始整姜催芽。冬季气温低时,可通过覆盖薄膜或火炉加温方式,保持催芽温度在22~28℃。当芽眼处长出1~2 cm白色嫩芽时即可种植。一般每亩需种姜350~400 kg。
模式详情:
采用轮作栽培技术,亩产值可达3.75万元,两种两收效益显著
模式二:
生姜-菜心-香葱一年三熟种植模式
广西中北部的柳州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姜-菜心-香葱一年三熟种植模式。
图源:柳南区洛满镇
生姜于3月10日播种,7月10日收获;菜心于7月15日播种,8月25日收获;香葱于10月5~10日种植,11月20~25日收获。
品种选择的是广西本地特有品种玉林圆肉姜,具有高产、优质、耐贮藏的特性,辛香辣味较淡,质地细嫩,商品性能好,可作为生姜培育的首选品种,还可以选择西林火姜、闭鞘姜等品种。生姜品种确定后要选择无病虫害、姜块健壮、表皮鲜亮、一致性较好、芽头饱满、无伤疤且完整的姜块作为种姜。
生姜属于“母壮子肥”,种姜营养好,生姜的芽则壮。种姜质量直接影响芽的长势,壮芽产量比弱芽高1500kg/亩。因此种姜的质量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与其他蔬菜不同的是,那就是选种姜及种姜处理的过程中,要经历“晒姜与困姜”。
何谓“晒姜”呢?就是在播种前1个月左右,从贮藏窖中取出种姜,用清水洗净泥土,平铺在室外干净地上或草席上晾晒1~2天,夜间收进室内防霜冻。
图源:庄稼补习班
通过晒姜,可提高姜块温度,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并减少姜块中水分,防止腐烂。晒种后,还能使病姜干缩变褐,症状明显,便于及时淘汰。
晒晾1~2天后,再把姜块置于室内堆放3~4天,姜堆上盖以草帘,促进种姜内养分分解,叫做“困姜”。
经过2~3次的晒姜与困姜便可以进行催芽。
模式三:
大拱棚生姜、大葱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生姜不仅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地能广泛种植,北方的山东、河北等地也能广泛种植。
如山东济南,生姜更是当地传统的优势蔬菜产业,无论种植面积、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产量、市场影响力在全国都位列前茅。
图源:新华社
山东省生姜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地膜覆盖,一般于四月中、下旬种植,10月中下旬以黄姜的方式收获。传统的生姜产品年度间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收益。
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2018年开始试验示范大拱棚生姜、大葱轮作高效裁培技术,采用大拱棚、中拱棚、小拱棚、地膜“四膜”组合。
生姜1月中旬播种、7月收获,大葱4月中旬播种育苗、7~8月(生姜收获后)移载、12月至翌年1月收获,实现生姜、大葱轮作,一年两种两收,获得了稳定并且较高的种植经济效益。
一般亩产生姜7000kg,亩收入约50 000 元;亩产大葱5000 kg,亩收入约8000元,合计1年亩收入约58000元。
其他轮作模式简介
1.四川乐山“生姜-水稻-蔬菜”一田三季高效高产栽培技术
生姜、水稻和蔬菜轮作种植技术是当地传统的生姜轮作模式,稻姜现代农业园区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生姜、蔬菜为配套产业,通过“生姜—水稻—蔬菜”水旱轮作,粮经复合,实现了“一田三季,同田多收”,不仅能充分有效利用温、光和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大幅增加了收入,取得了“千斤粮,三万元”的显著收益。
图源:微五通桥
2.汉中生姜—南瓜栽培模式
生姜于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4月底至6月中旬采收嫩姜。嫩姜采收结束,大棚土壤经高温消毒后于7月下旬播种南瓜,8月上中旬定植,9月中旬嫩瓜上市,10月底采收结束后整理田块,施有机肥休养土地,为下一年生姜种植做好准备。
3.广西贺州地区的香芋生姜间作栽培模式。
于3月中下旬定植香芋,4月中旬套种生姜。因生姜是喜阴植物,怕烈日直射,而香芋叶片可为生姜提供一定的遮荫,这种栽培模式有利于生姜的良好生长以减少病害发生。
生姜的采收可分为收种姜、嫩姜、鲜姜三种。
收种姜
生姜与其他作物不同,种姜发芽长成新株后,留在土中不会腐烂,重量一般不会减轻,辣味反而增强,仍可收回食用,南方称之“偷娘姜”,北方则称“扒老姜”。一般在苗高20~30厘米,具5~6片叶,新姜开始形成时,即可采收。
采收方法:先用小铲将种姜上的土挖开一些,一手用手指把姜株按住,不让姜株晃动,另一手用狭长的刀子或竹签把种姜挖出。注意尽挖土,少伤根。收后立即将挖穴用土填满拍实。出口创汇生姜或在生姜腐烂病严重地块不宜收种姜,而等到与收嫩姜或生长结束时随老姜一起收。
初秋天气转凉,在根茎旺盛生长期,植株旺盛分枝,形成株丛时,趁姜块鲜嫩,提前收获,谓收嫩姜。这时采收的新姜组织鲜嫩含水分多,辣味轻,含水量多,适宜于加工腌渍,酱渍和糖渍。
收嫩姜越早产量越低,但品质较好;采收越迟,根茎越成熟纤维增加,辣味加重,品质下降,但产量提高,故应适时采收。
收老姜,或称收鲜姜
一般在当地初霜来临之前,植株大部分茎叶开始枯黄,地下根状茎已充分老熟时采收。要选晴天挖收,一般应在收获前2~3天浇一次水,使土壤湿润,土质疏松。
收获时可用手将生姜整株拔出或用镢整株刨出,轻轻抖落根茎上的泥土,剪去地上部茎叶,保留2厘米左右的地上残茎,摘去根,不用晾晒即可贮藏,以免晒后表皮发皱。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编辑:陈浩
审稿:鲁丹
信息来自汉中农技推广、科普中国、微五通桥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来源:长江蔬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