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我像往常一样刷着短视频。耳机里忽然响起一段陌生的旋律,配着海浪拍岸的画面,安静、柔和。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歌手的声音响起,我瞬间停下了手指滑动的动作,那分明是李健的声音。
深夜,我像往常一样刷着短视频。耳机里忽然响起一段陌生的旋律,配着海浪拍岸的画面,安静、柔和。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歌手的声音响起,我瞬间停下了手指滑动的动作,那分明是李健的声音。
他唱得一如既往地温柔,只是歌词略带“网感”,不像他以往的风格,也少了几分诗意。但我没有多想,反而被深深吸引。那一晚,我不断刷到这首歌被配在不同画面里,有的是山野绿地,有的是黄昏夕阳,有的是“深夜emo文案”合集。大数据的推送精准得吓人,我就这样被这首名为《我想爱你浅浅不停息》的歌陪伴了一整晚。
第二天,我开始到处搜索这首歌的信息,才发现有些不对劲。不管在哪个平台,我都找不到李健唱过这首歌的痕迹,最终,在音乐软件的评论区,我看到一句话,“让AI李健唱这首歌的简直是天才”。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听了一整晚的,并不是真正的李健。
那首歌,其实是AI唱的。
更准确地说,是有人利用AI换声技术,将歌曲的原声替换成了李健的音色,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有种被欺骗的感受。
我查了一下AI换声的教程视频,发现这项技术并不复杂。只需下载合适的换声软件,选择一个明星的声线模型,再上传你想要翻唱的歌曲,稍作调整后,几分钟就能生成一首由AI歌手演唱的作品。
视频网站上,这类“AI歌手合集”的播放量动辄超过百万。许多博主专门运营账号,发布由网友点唱的AI明星歌曲。更有甚者,全程由AI完成作词、作曲和演唱,再将作品上传至音乐平台,其中不乏登上热歌榜的曲目,而这些作品却没有标明“AI生成”的字样。
这些作品的评论区往往充满争议,“人类一败涂地”“十八线音乐人努力写歌拼尽全力无法战胜AI”。也有评论说:“没有人味儿,一股人机感。”这种拉扯的感受,正如当下的状态,科技与人文的碰撞让我们既迷茫又震撼。
除此之外,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些已故歌手的声音复刻视频。2022年,某音乐平台官方账号发布了一个名为“我们用AI复刻出了梅艳芳的声音,公益主题歌《愿你被这世界温柔以待》”的视频,获得了超1万次的播放量,不少粉丝在评论区说不管像不像,但是自己深受感动。对于许多听众而言,或许更重要的,是那些熟悉的声音背后所承载的情感,而技术正好实现了这些遗憾的心愿。
我开始意识到,当我整晚循环《我想爱你浅浅不停息》时,打动我的或许并非李健本人,而是技术复刻出的李健式情绪,那种温柔而略带忧伤的抒情风格,每当他的声音响起,便会不自觉地唤起我内心的共鸣。只是,我仍然怀念那些微妙的底噪音,甚至是他忘词时即兴哼唱的片段。
我们也许会慢慢习惯和AI共同创作,但每当技术将某个声音变成符号,那些被批量复制出来的情感,终究会在无休止的重复中变得苍白无力。正如AI李健的评论区里有人写道:“怎样让李健唱一下这首歌,我不想听AI了。”
人与机器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但人类永远需要那些无法被算法校准的瞬间,那些带着生命体温的瑕疵。或许,正是那些不完美,才是我们想要抓住的永恒。
(作者为广东咨询行业从业者)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责编 温翠玲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