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省每年生产蔬菜约3000万吨,而本地年消费量不足三分之一,意味着每年有超过2000万吨蔬菜在向外流动。曲靖陆良、玉溪通海、楚雄元谋、文山砚山、红河泸西、大理弥渡……
云菜去哪儿了?你猜。
不仅畅销全国,更遍及每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
全省每年生产蔬菜约3000万吨,而本地年消费量不足三分之一,意味着每年有超过2000万吨蔬菜在向外流动。曲靖陆良、玉溪通海、楚雄元谋、文山砚山、红河泸西、大理弥渡……
这些种植规模庞大、体系成熟的基地,早已成为“中国菜篮子”的关键坐标。
每天,农户们将一筐筐刚采摘的新鲜蔬菜送往分拣中心、装车入库。不到几个小时,它们便搭乘货车、冷链班列,奔赴全国,驶向世界。
在中老铁路上,“陆良蔬菜号”“郑和号”飞驰不息。据统计,平均每一分钟,就有约40吨云南蔬菜从田间地头出发,驶向远方。
在云南,柴米油盐可以直通山海,田间地头就是全球市场。日常,就是外贸。一篮青菜,就是世界的缩影。
云南,是谁的菜园子
云南话说,“云南种菜不分四季,一年到头什么都能种”。
31科、71属、142个种、1800多个蔬菜品种,云南常年种植16科45类——在中国的版图上,几乎找不到比云南更丰富的“菜谱”了。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让不同海拔的田野轮番上演四季更替,于是,这里没有“农闲”,只有一茬接一茬的丰收,云南人的餐桌从未缺过“当季的鲜”。
作为国家“南菜北运”的核心基地,云南蔬菜产业年产值已突破千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
这些蔬菜中,约70%通过“云菜进京”“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供港”等渠道,源源不断输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与此同时,“云菜出海”的脚步也在加快,云南已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出口蔬菜集散中心,“云菜”作为云南优势特色出口农产品,出口金额和出口量居西南各省(区、市)第一,出口量占全国蔬菜总出口量的10%以上。
全省860万亩的常年蔬菜产区里,470万亩迎接冬春,570万亩馈赠夏秋,每年外调量超过2000万吨。
以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通海县为例,其蔬菜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以大白菜、甘蓝、芹菜、花椰菜、萝卜等为主,一年可以种植4至5茬。202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为28.68万亩,产量115.46万吨。其中,约30%出口到东南亚及中东等地区,占云南省农产品出口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从四季不绝的瓜果时蔬,到纵横全国的“南菜北运”大通道,再到中老铁路的冷链班列,云南的“菜篮子”不仅盛满了自然的恩赐,更承载着中国乃至全球蔬菜供应链的关键使命。
一把青菜,如何参与全球化
世界在热议大国博弈。新闻里的词汇,是关税、供应链、全球化;而我们大多数人关心的,却只是晚饭的一盘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云南,这两件事常常交织在一起。
一把青菜,既是日常,也是云南参与全球化的主角。
蔬菜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14个重点产业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千亿级的产业。
早在2010年,云南蔬菜出口创汇4.67亿美元,首次超过烟草。
今年第一季度,云南出口蔬菜及食用菌9.6亿元,同比增长28.1%,出口值位列西部地区第一,出口目的地涉及越南、泰国、意大利、马来西亚、阿联酋等39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说原来云南蔬菜是“走出去”,那么中老铁路开通后,它们开始“跑出去”。每年有超过5万吨的优质果蔬通过中老铁路走向中南半岛国家。
今年8月7日,搭载10柜、260吨云南蔬菜的“陆良蔬菜号”冷链班列从陆良站开出,向老挝万象南站驶去;这批蔬菜沿中老铁路到达万象南站后,还将接续转运至泰国曼谷。全程运输时间为3天,较公路运输缩短2天。不仅极大提高运输时效,还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与此同时,产自泰国的榴莲在万象南站整装待发,将搭乘返程班列进入中国市场。
8月23日,满载400多吨白菜、辣椒、青花等新鲜蔬菜的冷链国际货物列车从位于玉溪市的中老铁路研和站驶出,3天后抵达泰国果蔬市场,标志着中老铁路出口冷链国际运输迈入常态化阶段。
8月28日,今年的第二列“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满载11柜新鲜云南特色果蔬驶出腾俊国际陆港,沿中老铁路开往老挝万象,随后通过公路接驳至泰国林查班港,换乘海运抵达新加坡,将云南特色果蔬分运至世界各地。
为了让云南蔬菜出海更“丝滑”,出口的通关流程不断简化,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深化,随着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深化,“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实施,云南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
2025年,省商务厅加强农贸协同,对水果、蔬菜等9类优势农产品,在报关、物流、研发、包装设计等12个关键环节成本将给予70%补助,其中将AEO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提升至80%,提高产贸融合水平。同时,聚焦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制定了国际营销、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综合补助率达到70%的降本政策。
这一切,让“云菜”在东南亚市场越发有竞争力。随着中老泰铁路的贯通、跨境果蔬集散中心的建设,未来将有更多云南农产品走出高原、直奔东南亚餐桌。
这不只是农业的故事,更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故事。
一篮青菜,背后是产业升级的雄心,是市场互补的逻辑,也是云南用“日常”参与全球化的方式。
云南的蔬菜,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云南与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毗邻,水果、蔬菜出口具有先天优势。
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农业尚处于靠天吃饭的粗放种植阶段,露天种植蔬菜的产出率很低,中高端蔬菜主要依赖进口,随着经济发展,东南亚多样化果蔬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温带蔬菜和反季节品种供应不足。
云南恰好能稳定供应品类丰富的果蔬产品,形成了云南果蔬双向流动的贸易新格局。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蔬菜出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柬埔寨市场,“云南黄瓜批发1美元/公斤,零售2-2.5 美元/公斤。辣椒批发1-1.5美元/公斤,零售2.3-3.5美元/公斤。”买菜的热闹场景背后,是云南蔬菜的稀缺价值。
在文山,几乎每天都有新鲜的早春蔬菜发往新加坡、阿联酋。今年头两个月,天保海关监管出口251.98吨,同比增长9倍。初冬时期,文山的豌豆尖经冷链包装后直销韩国和中国澳门,身价高达120元/公斤。
据说,作为韩国人“国民级别”的食物存在的泡菜,里面用的娃娃菜,也有不少来自云南高原。“云菜”占据韩国萝卜丝高达70%的市场份额,许多泡菜原材料都来自于玉溪通海县。
罗平小黄姜在泰国“飞地园区”设立东南亚市场推广中心,开发符合目标市场的衍生制品,并通过新加坡电商平台线上销售,从初级原料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
2024年小黄姜出口额达9377万元。
这是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性互补,也是云南“地利”的现实转化,更是“云菜”的全球存在感:既能出现在东南亚集市的摊位上,也能出现在中东的超市里,还能成为韩国人餐桌上的主角。
一篮菜,跨越山海,最终落进的是世界的锅碗瓢盆。
高原菜篮子的下一步
2023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达3.43亿亩、产量8.29亿吨。云南以2008.6万亩、2960.8万吨,分别位列全国第十和第十一。面积占比5.85%,产量占比3.57%——面积不小,但单产偏低,与河南、山东等头部产区相比仍有差距。
对标山东寿光,云南的未来路径十分清晰。寿光凭借“全链条发展模式”,从种子研发到智能温室,从功能蔬菜到预制菜、品牌建设,再到精深加工,几乎把蔬菜产业打造成了一个闭环。如今“寿光标准”已在全国推广,八千多名技术人员常年奔走各地指导生产,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价格形成中心和技术输出高地。
云南的优势则在于“高原特色”。在别人还强调“生态好、无污染”的时候,云南蔬菜已经把这种纬度与生态的独特性,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价值符号:消费者买到的不只是蔬菜,而是“经过高原认证的好菜”。这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力,也是一种可以持续放大的品牌资产。
当然,这个产业要走得更远,还需跨过几道“看不见的门槛”。通关环节的便利化水平、退税手续的顺畅度,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外销的速度与效益。对于许多云南菜农和出口企业来说,如何让蔬菜不在关口“等”、不在税环节“滞”,是现实中的小困扰,也是未来亟待打通的大课题。
云南的雄心壮志不止于蔬菜,而是持续发展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做中国乃至国际市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肉铺子、鱼池子、药盒子……
北上京津沪,南下广深珠;闯南洋,进中东;入欧洲,进北美……这才是当代云南农产品的“光荣与梦想”……
来源:云南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