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星聚泉城,共启新章。2025年9月10~14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28届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聚焦肿瘤治疗前沿,汇聚国内外顶尖肿瘤专家,促进学术交流
星聚泉城,共启新章。2025年9月10~14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28届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聚焦肿瘤治疗前沿,汇聚国内外顶尖肿瘤专家,促进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倡导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与精准肿瘤学结合,推动肿瘤学科创新发展。
借此机会,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到安徽省肿瘤医院袁双虎教授进行专访。袁教授围绕“放疗与免疫治疗协同增效机制及其在肺癌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度解读,并聚焦Ⅲ期NSCLC的诊疗现状,结合国产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该领域的重要治疗潜力。以下是访谈的精彩内容整理。
专家简介
袁双虎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安徽省肿瘤医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CRTOG)执行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肺癌/放射防护等专委会常委从事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胸部肿瘤精准放疗与综合诊治,成果多次入选欧美临床实践指南和国际放射肿瘤学教材,获国家及省部科技进步奖十余次
肿瘤瞭望: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已成为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探索方向。请问,从机制上看,放疗与免疫治疗是如何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在临床实践中,这种联合策略又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袁双虎教授: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是当前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探索方向之一。从机制上看,两者能够通过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实现“1+1>2”的协同抗肿瘤效应。具体而言,放疗不仅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释放肿瘤抗原,产生“原位疫苗”效应,同时促进抗原提呈与树突状细胞活化,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及调控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的机制发挥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另一方面,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解除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状态,恢复T细胞功能,从而增强放疗的局部疗效,延长缓解持续时间,降低复发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尽管放免联合潜力显著,但仍需考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在治疗时机的选择方面,根据《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 版)》,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Ⅲ期NSCLC患者,推荐在放化疗后不良反应恢复至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0~1级后,尽早启动免疫巩固治疗,免疫巩固治疗时长建议为1~2年。对于晚期初始寡转移NSCLC患者,推荐先进行系统(化)免治疗后再行局部放疗,之后继续免疫维持治疗(2025共识证据级别:3类)。对于伴有脑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如无症状应优先考虑接受系统免疫治疗,适当延迟局部治疗;有症状者应积极进行局部治疗,依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决定系统免疫治疗介入的时机(2025共识证据级别:3类)。
在放疗剂量及分割方式方面,理想的放疗剂量应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激活抗肿瘤反应,从而产生长时间的反应。一般认为,每次8~10 Gy的辐射剂量是引起有效抗肿瘤反应的最佳剂量。2025版共识指出,Welsh等进行的探索性分析发现,对于转移性NSCLC患者,SBRT组(50 Gy/分4次完成)和传统放疗组(45 Gy/分15次完成)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SBRT组高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分割方式方面,《NSCLC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推荐,在保证生物有效剂量的前提下,采用更容易实现的3~10次分割模式。对于中央型及超中央型NSCLC,因危及器官发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概率明显增加,应增加分割次数和降低单次分割剂量,但需要保证生物等效剂量>100 Gy,才能取得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关于放疗联合免疫的适用人群,对于不可手术切除或拒绝手术的Ⅰ期NSCLC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或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为标准治疗,总体治疗效果好。然而,对于存在高复发转移风险因素的患者,2025版共识推荐,可考虑在SBRT/SABR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不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Ⅱ期NSCLC患者,2025版共识推荐,此类患者也可在(化)放疗基础上联合免疫巩固治疗,但有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验证(证据级别:3类证据)。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Ⅲ期NSCLC患者,2025版共识推荐,患者在放化疗后不良反应恢复至不良事件通用术语评价标准(CTCAE)0~1级后,尽早启动免疫巩固治疗,免疫巩固治疗时长建议为1~2年(证据级别:1类)。对于晚期寡转移NSCLC患者,2025版共识推荐,可在系统(化)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放疗,但应充分评估技术上可行性且临床安全性。对于有症状的病灶建议优先局部处理;同时性初始寡转移患者推荐先进行系统(化)免治疗后再进行局部放疗,放疗完成后继续免疫维持治疗;对于寡进展的患者,局部治疗应充分考虑获益和风险比,MDT讨论后确定是否进行局部放疗及调整系统治疗(证据级别:3类)。
在安全性管理方面,2025版共识指出,放免联合在肺癌患者中整体安全可控,是否会增加额外或严重不良反应尚无统一定论。但需要重点关注呼吸系统和心脏不良反应。应在治疗前详细评估患者基线状况,治疗中优化靶区范围和放疗计划评估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并加强随访观察。若发生不良反应,应尽快完善鉴别诊断,及时对症施治。(证据级别:2类证据)。
总之,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机制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遇。当前临床实践正逐步从“简单联合”迈向“精准优化”,核心在于把握治疗时机、个体化调整放疗策略、重视毒性管理以及筛选优势人群等。未来,仍需通过更多临床研究深入探索联合模式、生物标志物及治疗序列等关键问题,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患者获益。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CSCO大会中主持了关于Ⅲ期NSCLC治疗的专场,多位专家从多学科角度探讨了治疗选择。您认为在当前精准治疗时代,免疫药物信迪利单抗在这类患者中的治疗潜力如何?
袁双虎教授:在当前精准治疗时代,Ⅲ期NSCLC的治疗既面临挑战也蕴含机遇。作为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疾病,Ⅲ期NSCLC约占初诊NSCLC患者的三分之一,根据TNM分期可进一步分为ⅢA期、ⅢB期和ⅢC期,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36%、26%和13%,生存差异较大,治疗策略复杂,需多学科协作(MDT)来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方案。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其中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并进入国家医保的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在这类患者的治疗中也展现出了重要的治疗潜力。
在晚期NSCLC中,信迪利单抗凭借ORIENT-11(针对非鳞癌)和ORIENT-12(针对鳞癌)两项Ⅲ期研究,已确立其在晚期NSCLC一线治疗领域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研究均纳入了部分ⅢB/C期患者。ORIENT-11研究最终分析显示,不论疾病分期(ⅢB/C期与Ⅳ期),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均带来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ⅢB/C期与Ⅳ期患者的总生存(OS)获益趋势相似。同时,在ORIENT-12研究关键亚组分析中也观察到,无论疾病分期(ⅢB/C期和Ⅳ期),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组在PFS和客观缓解率(ORR)方面均一致获益。这些结果为信迪利单抗向前应用于更早阶段的Ⅲ期NSCLC患者提供了扎实依据。
在可切除Ⅲ期NSCLC的围手术期治疗方面,信迪利单抗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例如,Lungmate-001研究显示,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ⅢA期患者新辅助治疗,主要病理缓解率(MPR)达43.3%,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为20%,提示该治疗方案可能为可切Ⅲ期NSCLC患者带来临床获益。而neoSCORE研究进一步提示,在ⅢA期患者中,3周期新辅助免疫化疗相比2周期可带来更优的MPR获益,且未增加手术风险,这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新辅助治疗周期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结果初步支持信迪利单抗在可切除Ⅲ期NSCLC中的应用潜力。
综上所述,信迪利单抗凭借其在晚期NSCLC中的优异表现,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的积极探索,显示出在Ⅲ期NSCLC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未来,期待随着更多研究结果的公布,Ⅲ期NSCLC患者有更多治疗模式可供选择,赢得更高的临床治愈可能性。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