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北方,凛冽寒冬与零下十几度的低温,长期以来都是林下经济发展的 “绊脚石”。许多种植户守着连片林地,却因找不到耐寒、高产且效益可观的作物,只能让土地在冬季陷入闲置。但事实上,北方林下并非 “种植禁区”,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两款 “抗冻实力派” 食用香料 ——
在我国北方,凛冽寒冬与零下十几度的低温,长期以来都是林下经济发展的 “绊脚石”。许多种植户守着连片林地,却因找不到耐寒、高产且效益可观的作物,只能让土地在冬季陷入闲置。但事实上,北方林下并非 “种植禁区”,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两款 “抗冻实力派” 食用香料 —— 林下细辛与蒙古黄芪。它们不仅能在零下 10℃低温中安全越冬,亩均年收入更能稳定在 1.5 万元左右,搭配科学越冬管护方法,让北方种植户冬季也能实现 “稳健收益”!
细辛既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也是用途广泛的食用香料,其根茎自带独特辛香,既能为炖肉、卤味增香提鲜,又可入药,市场需求常年稳定。更令人惊喜的是,它的耐寒能力远超预期,即便在东北部分零下 20℃的区域,露地越冬也毫无压力,完美适配北方林下阴凉、湿润的生长环境。
细辛天生 “喜阴怕晒”,最适宜在郁闭度 0.6-0.8 的林下种植,像杨树林、松树林下都是理想选址,无需额外搭建遮阳棚,大幅降低种植成本。它的根系十分发达,能深入地下 30-50 厘米,即便地表被冰雪覆盖,地下根茎仍能保持活性,待春季地温回升至 5℃以上,便能快速萌芽生长。而且细辛对土壤要求不高,只要是疏松透气的腐殖土,就能长势旺盛。
细辛属于 “一次投入,多年收益” 的作物,通常种植后第 3 年开始采收根茎,亩产量可达 200-300 公斤。目前市场上鲜细辛收购价稳定在 50-60 元 / 公斤,仅根茎一项就能带来 1 万 - 1.8 万元收入。除此之外,细辛的叶子也可作为食用香料出售,每亩能额外增收 2000-3000 元,算下来每亩年净利润轻松突破 1.5 万元。更省心的是,细辛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 5-8 年,后期几乎无需过多投入,收益稳定性极强。
种植细辛时,需选择林下坡度不超过 15° 的地块,避免积水导致烂根;提前将土壤深耕 30 厘米,每亩施入 2000 公斤腐熟羊粪或堆肥,提升土壤肥力。播种时采用 “行距 20 厘米、株距 15 厘米” 的密度,每亩定植 2.2 万 - 2.5 万株,既能保证通风透光,又能提高产量。日常管理中,只需保持土壤含水量在 60% 左右,每年除草 2-3 次即可,管理难度远低于普通农作物。
提到蒙古黄芪,不少人会想到它的药用价值,但其实它的嫩茎叶也是优质食用香料 —— 既能凉拌食用,又能磨粉加入面食、汤品,自带清甜香气,是近年来备受青睐的 “药食同源” 食材。它的耐寒性同样出色,零下 15℃低温下根系也不会冻伤,且耐旱耐贫瘠,即便在北方干旱地区的林下,也能正常生长。
蒙古黄芪属于深根性作物,根系可扎入地下 1 米以上,既能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又能抵御严寒与干旱。即便林下土壤肥力一般,它也能正常生长,无需频繁浇水施肥,特别适合没时间精细管理的种植户。此外,蒙古黄芪病虫害极少,几乎不用喷洒农药,属于绿色无公害作物,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蒙古黄芪的收益来自 “双渠道”:一是嫩茎叶,每年春季至秋季可采收 3-4 次,每亩每次能采收 500 公斤左右,鲜茎叶市场价 10-12 元 / 公斤,单这一项每年就能收入 1.5 万 - 1.8 万元;二是根茎,种植 3 年后采收,每亩可产干根茎 300-400 公斤,干品市场价 80-100 元 / 公斤,又能带来 2.4 万 - 4 万元收入。不过需注意,若以采收茎叶为主,每年采收后需每亩追施 20 公斤氮肥,促进新叶萌发;若以采收根茎为主,则要控制茎叶采收次数,让养分集中供应根系。
蒙古黄芪可采用分株繁殖,每年春季土壤解冻后,将多年生植株的根系分成 3-4 段,每段保留 2-3 个芽点,直接定植到林下即可,成活率可达 90% 以上。种植密度控制在 “行距 30 厘米、株距 20 厘米”,每亩定植 1.1 万株左右。采收茎叶时,要保留植株基部 5-10 厘米,避免损伤生长点;采收根茎时,建议采用 “轮采” 方式,每年采收 1/3 植株,让剩余植株继续生长,实现持续收益。
虽然这两种香料耐寒性强,但科学的越冬防护能让它们来年萌芽更早、长势更旺,进一步提升产量。具体可分为 3 个步骤:
每年 10 月中下旬土壤封冻前,给两种香料追施 “越冬肥”。林下细辛可每亩撒施 50 公斤腐熟饼肥,再覆盖 5 厘米厚的腐叶土,既能补充养分,又能保温保湿;蒙古黄芪则每亩追施 30 公斤草木灰,既能提供钾元素,又能防止根系冻伤。施肥后需浇一次 “封冻水”,浇透但不积水,让根系在湿润土壤中安全越冬。
对于种植 1-2 年的幼苗,冬季需额外覆盖防护。可用玉米秸秆、麦糠或松针在地表铺 10-15 厘米厚,有效减少土壤热量散失,避免根系受冻。若当地冬季风力较大,可在覆盖物上方搭建 50 厘米高的防风障,用玉米杆或彩条布固定,防止覆盖物被风吹走。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需及时移除覆盖物,避免影响幼苗萌发。
北方春季常出现 “倒春寒”,此时幼苗刚萌芽,抗冻能力弱,易受冻害。3 月中下旬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降温前给幼苗喷施丙二醇溶液等 “抗冻剂”,增强抗冻能力。若遭遇霜冻,及时浇水缓解冻害;冻害严重的地块,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等叶面肥,促进幼苗恢复生长。
不少种植户担心 “种出来卖不出去”,其实无需顾虑。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 “天然香料” 的需求不断增加,细辛、蒙古黄芪这类药食同源的食材,不仅受餐饮行业、食品加工厂青睐,还被保健品企业大量采购,市场缺口逐年扩大;另一方面,北方林下种植的耐寒香料,因品质好、无农药残留,在电商平台也十分畅销,许多种植户通过直播带货,就能将产品销往全国,完全不用愁销路。
北方的寒冬虽冷,但只要选对作物,林下土地也能变身 “聚宝盆”。细辛与蒙古黄芪这两种耐寒食用香料,既抗冻又易管理,还能实现亩入 1.5 万的高收益,非常适合北方种植户尝试。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具体种植技术,或需要对接采购渠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为大家提供更详细的指导!
来源:农业种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