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里的稻田会“唱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6:30 1

摘要:在太和县胡总镇魏店村,黄学才养殖合作社里,一群体型高大的鸵鸟正悠闲踱步、啄食。合作社负责人黄学才养殖鸵鸟已有八九年时间,他看中的正是鸵鸟经济价值高、饲养成本低的优势。

鸵鸟漫步于田间

牛蛙鸣唱于稻下

这些以往少见的生态养殖场景

如今正成为我市

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

一批特色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为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

在太和县胡总镇魏店村,黄学才养殖合作社里,一群体型高大的鸵鸟正悠闲踱步、啄食。合作社负责人黄学才养殖鸵鸟已有八九年时间,他看中的正是鸵鸟经济价值高、饲养成本低的优势。

“鸵鸟肉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高端食材,而且它们以植物秸秆、树叶为主食,荤素皆宜,饲养难度不大。”黄学才介绍,除了肉质鲜美,鸵鸟的羽毛、皮革和蛋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们生长快、抗病性强、适应力好,非常适合规模化养殖。

目前,黄学才流转了20多亩土地专门用于鸵鸟养殖,年繁育种鸟20只左右,出栏商品鸟约100只,并饲养数百只鸵鸟苗。鸵鸟蛋和肉制品在线上线下销售火热。“每只鸵鸟的综合效益约六七百元,年收益可达十几万元。”他表示。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同步养殖大鹅与乌鸡,构建起“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生产体系:玉米供养乌鸡,秸秆加工成鸵鸟和鹅的饲料,畜禽粪便经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还田,真正实现绿色无废生产。

而在颍上县夏桥镇的

生态稻田综合种养科技产业园

另一种循环农业模式——“稻蛙共作”

正在千余亩园区内蓬勃开展

育苗棚、暂养池、稻蛙田和莲藕田科学分布

形成绿色生态闭环

种蛙在棚内产卵,幼蛙经暂养后投放稻田,与水稻协同生长,暂养池的废水用于莲藕肥料。

“‘稻蛙共作’就是在水稻拔节时投放牛蛙,蛙的粪便和皮为水稻提供养分,减少了肥料投入;同时水稻田中的螺、虫也能满足蛙类的饵料需求,基本不再投喂饲料。”安徽颍尚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叶旭初介绍。

“稻蛙共作”这种循环绿色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显著提高农田综合效益,还推动水稻产业提质升级。该基地已获得全国首张“无公害牛蛙”认证,年产出牛蛙1000多万斤,成为永辉超市、叮咚买菜等平台的一级供应商。绿色水稻亩产约900斤,市场售价达十元每斤,成为新的增长点。

如今

阜阳正依托本地资源禀赋

精准布局特色养殖产业

推动形成“多点开花、链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鸵鸟、牛蛙等特色养殖

正持续奏响乡村振兴“丰收曲”

助力更多群众走上“共富路”

通讯员 | 许屹豪 崔粲

编 辑 | 王东强

审 核 | 张凯培 任秉文

来 源 | 阜阳新闻联播

来源:乡村小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