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前沿问答|应对突发舆情,“拖字诀”管用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6:40 1

摘要:答:我国有句俗话,“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在舆情面前,抱持“捂、等、躲、拖、熬”的消极态度和侥幸心理,往往会导致“初一小事件,十五大舆情”,最终酿成重大舆论危机。

问:我所在的地方发生了舆情。当我向领导建议要回应时,领导认为,舆情越说越大,“熬一两天就过去了”。这种看法正确吗?

答:我国有句俗话,“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在舆情面前,抱持“捂、等、躲、拖、熬”的消极态度和侥幸心理,往往会导致“初一小事件,十五大舆情”,最终酿成重大舆论危机。

舆情发展态势不可低估。全媒体时代全民参与的传播模式,使舆情酝酿周期大大缩短,舆情发酵的速度有时远超想象,热点舆情可能瞬间引爆舆论场。一则短视频可能引发全网热议,一条发言或可掀起舆论风暴,“小事件”引发“大舆情”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及时回应,一旦情绪累积、谣言蔓延、舆情沸腾,就会给处置工作增添更多困难,“熬一两天”的风险往往大于主动回应的风险。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不可缺位。2024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些法规文件都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做出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已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可见,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是各级各部门依法执政的明确要求。

有效处置突发舆情,考验并提升地方和机构治理能力。一是舆情处置不当会构成长期潜在风险。面对汹涌舆情,一些地方和机构或许会期待新的舆情“接盘”。然而,互联网具有“时空隧道”功能,一旦形成舆情事件,如果不及时处置,即使暂时被淹没或遗忘,也会在某一时刻突然被网民提起。互联网还具有“超级链接”功能,如果甲地发生的舆情没有处置好,当乙地再出现类似事件时,很容易被网民关联起来、重提甲地旧事,进而对甲地形成持续影响。二是舆情引导成效考验发布和处置能力。在舆情监测上要力争各类媒体全覆盖、信息量级全掌握,同时还要结合事件复杂性、话题开放度、责任归属者、利益相关方、首发爆料人、情绪引爆点等多种要素,对舆情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科学做出是否回应、何时回应、由谁回应的决策。对于经分析研判暂不构成舆情事件的情况,即使暂时不作回应,也要密切关注舆情发展变化,提前制定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方案,随时做好发布回应准备。三是处置舆情有助于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业务工作是第一性的,舆论反应是第二性的。发现舆情后,要及时核实情况,强化线下整改。如果负面舆情是由业务上的短板不足造成的,及时改进工作、弥补漏洞是避免舆情发酵扩散的首选处方。同时更要从舆情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把处置舆情作为推动实际工作不断发展的有力抓手。(此问题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专职研究员赵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宇军作答。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供稿。)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