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例如,人的杏仁核严重损伤可以阻碍许多与恐惧有关的反应,但这也会影响人在其他方面的行为。实验证据显示,哺乳类的愤怒、恐惧、悲伤、厌恶四种情绪各有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关联到特定的反射和简单行为,与生存息息相关。相比之下,希望、失望、骄傲、疏离感之类情绪缺少特定的神经
现有技术做不到题述的效果。
这首先归因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人脑内 没有 一个既包办人的所有情感又对人的其他功能毫无用处的特殊区域,提问者设想的“切除”没有适当的目标。
例如,人的杏仁核严重损伤可以阻碍许多与恐惧有关的反应,但这也会影响人在其他方面的行为。 实验证据显示,哺乳类的 愤怒、恐惧、悲伤、厌恶 四种情绪各有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关联到特定的反射和简单行为,与生存息息相关。相比之下,希望、失望、骄傲、疏离感之类情绪缺少特定的神经回路,需要后天习得,通常有社会方面的作用,例如羞耻可以帮人维持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自尊则是人对自己地位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极度理性,社会的效率 未必 会更高,因为不同的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没有情感的社会仍会存在摩擦、存在冲突,在不能利用情感发挥润滑作用的情况下,理性的人们可能会打出更大的伤亡——当然,这也要看你如何评估社会的效率。
在这问题下,有的回答在谈论回答者自己对情感的误会。地球生物的基因并不自带什么“对孩子的情感”,以物种、以个体计算,大多数动物根本就不进行亲代抚育。许多动物会杀死并不同程度地吃掉自己的后代。
照顾后代的行为和演化策略称为“亲代抚育/Parental care”,涉及对后代的进化适应性进行的父母投资,可描述筑巢供后代生活、给后代喂食、保护后代免于捕食者侵害等。抚育后代的父母可能损失一些捕食和交配的机会。因此,这种行为长期存在的前提是大部分时候 成本小于等于收益 。 宽泛定义的亲代抚育可能有超过 5 亿年的历史。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亲代抚育是分别进化出来的。亲代抚育在多个门级分类中多次出现。 与此同时,更多动物并无这种行为。也可以看看: 什么东西决定动物吃不吃儿? ——古人的观测能力和古人对动物的刻板印象决定了古人以为某动物吃不吃自己的后代。这经常导致古人得到错误的结论。例如,“虎毒不食子”是假的。回答里包含野外现实的照片。
亲代抚育经常涉及后天学习或从头开发。在动物园里,人们屡次观察到未被母亲养大的哺乳动物 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后代 、从未见过同类交配的一对雌雄哺乳动物 不知道如何交配 。灵长类在这方面尤其明显,未被母亲哺乳过的个体经常不知道如何哺乳。
2013 年 3 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五岁半的雌性熊猫“科琳” [1] 发情但拒绝交配。基地工作人员为“科琳”播放熊猫交配视频,成功诱导“科琳”和雄性熊猫“勇勇”交配。 该基地的专家黄祥明向新华社记者介绍,用熊猫交配视频训练亚成年雄性大熊猫的做法并不罕见,但“突击培训”成年雌性大熊猫尚属首次。“ 圈养大熊猫条件有限,不像野生大熊猫能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如何交配,我们只能采取让它们看录影或者将它们搬到交配现场的方式 ”。 雌性哺乳类在怀孕与分娩后一段时期内有较高的催产素水平且可以被幼体触发释放更多催产素,提高雌性哺乳类对幼体的外观、动作、声音的敏感程度,让它们有较大概率对幼体“母性大发”(有时这蔓延到不同物种的幼体)。即便不知道应该怎么做,高催产素水平的雌性哺乳类也会关注幼体的状况 [2] ,有时会尝试现场开发解决办法,在幼体遭到攻击时,高催产素可促使雌性哺乳类选择战斗而非逃跑。这些并不是动物行为学的先天行为(本能)。 催产素相关的机制已被进化挪用于在人群内部、在人与宠物互动时缓和彼此的行为。实验显示,人与宠物狗一起玩、对视一段时间可导致双方催产素水平上升。让人观看可爱动物的图片也有同样的效果。来源:智慧芯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