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火锅行业依然竞争激烈,品类细分不断出现,但整体利润却在持续下滑。许多品牌都陷入了“高规模、低利润”的困境,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扩张就已经走向下坡路。一个以“市井小火锅”为定位的新品牌:老马扎,却在两年内发展出300家门店,引起了行业内的关注。
2025年,火锅行业依然竞争激烈,品类细分不断出现,但整体利润却在持续下滑。许多品牌都陷入了“高规模、低利润”的困境,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扩张就已经走向下坡路。一个以“市井小火锅”为定位的新品牌:老马扎,却在两年内发展出300家门店,引起了行业内的关注。
传统火锅多以多人聚餐为主,人均价格在120元以上,加上锅底费、油碟费和服务费之类的,就显得单人、小聚消费不够“划算”。疫情之后,消费者聚餐的频率开始下降,消费也更理性。
老马扎创始人严昭兵在担任“马路边边”运营总监时。调研发现,传统的大火锅存在着三个关键痛点:锅底费高、人均成本高、适配场景局限。而新的消费趋势则是“高频、小聚、轻负担”。这直接促成了老马扎转型的决策。
“1-3人场景”的需求正在上升。根据红餐网数据显示,1-3人的消费需求占比从 2020 年的35%涨到了现在的55%。这类“小聚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之一。
于是老马扎的锅底取消传统的“锅底费”和“油碟费”,推出了“有料锅”模式,桌边即食,搭配小盘菜,降低了试错成本。
有很多人会质疑:人均30元,品质能保证吗?
这个问题,严昭兵在直播中也直言不讳:品牌初期确实做过“19.9元锅底”的活动,虽然客流上涨迅速,但复购率低,成本难掌控。后来回到“成本可控 + 品质不降”的原则,才找到了平衡点。
比如,豆花由本地手工阿姨制作,牛肉经过10余轮测试定型,麻辣锅底则沿用川渝炒料工艺。在供应端,老马扎通过本地供应链降低成本,中央厨房统一炒料。这些举措让品牌在保持品质的同时,人均控制在30-60元间,而68元一锅的豆花牛肉锅两人能吃饱,成为消费者口碑中的“超值体验”。
“性价比不是价格低,而是让人觉得值。”严昭兵的这句话,是品牌逻辑的核心。
场景化也是当下餐饮行业的热词,许多品牌都将“怀旧”“复古”作为装修元素。可老马扎没有做一个“好看的门店”,而是在细节中还原了“生活气”。
比如成都十一街店,外部有棵大树,老马扎在树上挂了暖光灯。顾客坐在树下吃火锅,更像是邻里聚餐。
店内用的搪瓷杯、旧杂志剪贴的墙面、复古缝纫机、老木门等元素,并不是统一采购的道具,而是团队自己设计、搜集,进行“立体画”式场景打造,让整个门店连贯成一个完整故事。
在火锅这个高同质化的赛道里,老马扎用“烟火气”提供“情绪价值”,这才是年轻消费者愿意反复光顾的原因。
两年开出300家门店,速度不算慢,但关键在于:没有崩盘。
严昭兵在复盘时提到,品牌早期也遇到过“标准化”带来的问题。一开始追求快速复制,门店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后来老马扎调整了策略:“先打磨首店,再复制推广”。比如成都十一街店,测试了6个月,日销稳定后才进行复制。
老马扎还会在不同场景做出差异化适配:社区店强调复购率,工厂店强化重口味,商场店强调出餐效率。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降低了扩张中的风险。
很多品牌在“创新”这件事上走偏了,但老马扎始终坚持“守正求变”:在味道上守传统川味,在产品结构上推新组合,在场景表达上从“传统市井”走向“舒适市井”。
品牌不会停在当前阶段。但老马扎“麻辣鲜香、平价定位、烟火体验”这三大核心不会变。这也说明,它并不是靠一时的爆款设计取胜。
火锅赛道在不断内卷,但要回到“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这个起点。老马扎的人均30+、1-3人场景、烟火气场景,并不是偶然拼凑的营销标签,而是一次对深层次消费逻辑的精准响应。
真正的突围,从来都不是快,而是选择对的方向。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