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就像一个“温柔的破坏者”,不急不躁,但悄悄地,它可能在你身体的各个角落悄然布下埋伏。尤其是腿脚这个地方,常常被我们忽视,但它却是糖尿病并发症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前线”。
糖尿病就像一个“温柔的破坏者”,不急不躁,但悄悄地,它可能在你身体的各个角落悄然布下埋伏。尤其是腿脚这个地方,常常被我们忽视,但它却是糖尿病并发症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前线”。
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的临床医生,我见过太多“从脚开始”的糖尿病悲剧,甚至有些人直到截肢那天,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腿上这5种表现,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报警信号”。如果你或你身边人已经确诊糖尿病,或是血糖偏高、处于糖尿病前期,那真得好好看看自己的脚了。
你有没有试过,坐得久了脚麻?正常人活动一下就恢复了。但糖尿病患者的脚麻,可不是简单的“气血不通”,而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
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神经,尤其是腿脚这种“最远端”的神经末梢。它们就像电话线一样,因为离电源太远,信号传导最容易出问题。一开始是轻微的麻、凉、胀,后来发展成针刺一样的痛,甚至夜里睡觉都被疼醒。
很多患者误以为是“腰椎不好”或是“坐姿不对”,结果错失早期干预的机会。这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典型、也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早发现、早用药,可以大大减缓神经损伤的进程,甚至部分逆转。
目前临床上我们常用的药物包括α-硫辛酸、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同时也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神经就像娇气的小孩,一旦被高血糖“欺负”,它就不再听话了。
你可能没注意过,糖尿病患者的小腿皮肤常常干得像秋天的树皮,甚至表面起皮、开裂、发痒。我们门诊里有个患者笑说:“我这小腿都能刮出‘干皮雪’来了。”听着好笑,但这其实是糖尿病自主神经损伤的表现。
正常人皮肤的湿润,是靠汗腺调节的。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下降,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自然就干了。这种干燥不仅让人难受,还容易诱发皮肤破损、感染,尤其脚后跟上的裂口,往往是糖尿病足的“开场白”。
别小看一块皮肤干裂,它可能是通向更大问题的“裂缝”。我们会建议患者每天用温水泡脚(注意不是热水!),然后擦干、涂抹保湿霜,保持皮肤弹性和湿润。就像给土地浇水,不然干旱久了,裂痕就成了沟壑。
很多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发现,走路越来越费劲,腿像灌了铅一样沉,甚至走几步就得歇一歇。这不仅仅是年龄问题,更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肌肉萎缩和血管病变。
糖尿病影响的不只是神经,还有血管。尤其是下肢动脉,如果发生了硬化狭窄,供血不足,腿部肌肉就没法好好工作。时间久了,肌肉“吃不饱”,自然就开始萎缩,力量也大不如前。
这就好比一台电动机,电压不够,马力自然不足。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往往说明血管已经有了明显的病变。再晚一步,可能就发展成间歇性跛行,甚至糖尿病足溃疡。
我们临床上会通过踝臂指数(ABI)检查来判断下肢血管情况,如果发现问题,会及时安排药物治疗,甚至介入手术。切记:腿走不动,不只是老了,可能是“病了”。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就像一条河流的末端,一旦上游供水不足,最先干涸的就是下游。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脚趾发凉、发紫,甚至伤口长时间不愈合,那基本可以确定是“血管在抗议”了。
我们称这种情况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PAD)。血管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下的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会变得狭窄、硬化,严重时甚至完全堵住。脚趾发紫,就是血液无法到达的“求救信号”。
如果你发现自己脚趾颜色不正常,或者脚背动脉摸不到搏动,建议立刻就医检查。因为一旦发展到坏疽,就不是涂点药膏能解决的事了,可能要面对截趾甚至截肢的决定。
目前治疗上,我们会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降脂药(如他汀类),严重者还需介入开通血管。血液要像高速公路一样通畅,堵了就得清理,不然后面全都瘫痪。
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种表现,却也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很多患者脚上只是一个小水泡,或者轻微擦伤,结果拖了几周不见好,最后变成溃疡、感染、坏死。
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下降、血供不足、神经迟钝,很容易出现伤口不愈合的情况。更糟的是,他们有时根本感觉不到疼,等发现时,伤口已经严重感染了。
在门诊里,我见过太多患者就是因为一个指甲剪得太深,一次泡脚水温太高,最终变成了不可逆的感染,甚至截肢。所以我常常叮嘱患者:每天检查自己的脚,哪怕只是看看有没有发红、水泡、裂口。
一旦发现伤口愈合缓慢,要及时使用抗感染药物、改善局部血供,必要时到糖尿病足专科门诊进行伤口管理。脚是我们的根,根坏了,大树再高也站不稳。
糖尿病是个“系统工程”,它影响的不只是血糖,而是全身的血管、神经、免疫系统。腿脚的问题,往往是全身病变的缩影。。
在治疗上,除了控制血糖(包括使用胰岛素、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还要注重血脂、血压管理,必要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扩血管药、抗凝药等。饮食上要控糖低脂,适度运动(如散步、打太极),也非常关键。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养成每天观察双脚的习惯。就像每天刷牙一样,看看脚有没有伤口、颜色变化、肿胀、干裂。你的脚,其实比你想象的更会“说话”,关键是你有没有听懂它的语言。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来源:满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