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永宁丨宁夏永宁县:党建引领“社志融合”绘就社区治理新画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10:30 1

摘要:“今年暑期,社区围绕多民族一家亲开展的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很有教育意义!不仅有非遗、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最需要、最有兴趣的知识,非常好!”居民王晓燕拉着建设社区“爱益家”志愿者的手由衷地说道。

“今年暑期,社区围绕多民族一家亲开展的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很有教育意义!不仅有非遗、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最需要、最有兴趣的知识,非常好!”居民王晓燕拉着建设社区“爱益家”志愿者的手由衷地说道。

暑期贴心的服务,正是建设社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2025年以来,建设社区深耕“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志愿参与”融合模式,瞄准青少年文化认知、儿童赋能、特色课堂三大核心需求,精心打造“童梦同源”多民族文化互嵌志愿服务品牌,推出“五个特色服务”(民族文化认知、民族文化体验、民族文化演绎、儿童赋能、家庭融合),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不仅解决了年轻父母暑期“带娃难”的问题,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趣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社区服务真正落到了实处。

坚持党建引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社志融合不是简单的‘做加法’,就是要把专业资源和志愿者的热情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建设社区“逢五说事”会上,当居民需求和服务资源不匹配时,怎样推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来自社区、专业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党员等展开了激烈讨论。

“‘青少年需要社会实践,志愿者却给补习功课。’这就是典型的服务和需求不匹配,没有真正把青少年的需求摸准。”......

建设社区党总支书记郭颜说:“辖区有6-12岁的青少年1000多人,青少年到底有啥需求,我们要通过社区工作者上门摸准青少年的服务需求,建立需求清单,再让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提供精准服务,避免出现需求和服务不匹配的现象。”会上以典型案例+现场分析的方式展开,更多人建议,要联动学校、五老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志愿服务力量下沉社区,解决“资源分散、联动不足”的短板。

建设社区作为全区30个社志融合试点社区之一,自此项工作启动以来,社区通过建机制强服务,将党建工作融入社区治理当中,以社区党总支为“主心骨”,党总支书记为“领头雁”,一名中级社工为“专业师”,9名初级社工为“指导师”,22名志愿者骨干为“服务者”,搭建起“党总支统筹、专业力量支撑、志愿者服务”的三级链条机制,从摸清服务对象需求到项目的实施,确保了各方力量同频共振。志愿者陈学辉说道:“以党组织牵头开展志愿服务,有专业社工提供指导,志愿者按需开展服务,这样的服务更精准,我们干的也有了方向。”

把准居民需求,从“模糊服务”到“精准定位”

居民到底需要什么服务?首先要摸清居民的所思所盼。针对今年“社志融合”,社区通过2个月的网格大走访,走访了663户6-12岁的家庭,发放问卷调查表500余份,收集意见和建议16条三大类,目的是精准摸清辖区青少年的服务需求。

走访入户中,详细询问每一户家庭情况、孩子需求等,不光是倾听父母的“好建议”更要听孩子们的“心里话”。

这种“问需式”调研,告别原来“填鸭式”服务,实现“靶向定标”。经过调研发现,社区中6-12岁青少年占到18%,且少数民族家庭较多,多数为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社会实践、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迫切,更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青少年的视野。

“以前志愿者就是看着孩子写个作业,现在不仅带着孩子开展户外研学,还做一些民族特色食品,这些都是孩子们最缺的,通过活动孩子们的沟通交流能力更强了,这些都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家长张海燕兴奋地说到。

这些正向的反馈,正是“问需式”调研的结果,当志愿服务能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时,志愿者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的。

打造暖心服务,从“零散服务”到“品牌效应”

“孩子去了趟闽宁新貌中心和非遗工作坊,对民族团结 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社区的这个项目真好,我们家长非常放心。”这正是社区把志愿服务从原来的“零星服务”升级为“项目品牌”的最好印证。

建设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儿童较多的社区,结合社区实际情况,重点围绕青少年群体的需求,打造“童梦同源”多民族文化互嵌志愿服务品牌,以“小切口、微服务”为目标,构建“五大主题行动”服务体系。“民族文化启蒙”:通过民族服饰、节日等文化习俗,志愿者化身“启蒙者”;“民族文化体验”:通过非遗剪纸、民族饮食等,志愿者化身“引导者”;“民族文化演绎”:通过编排红色情景剧、多民族历史故事,让青少年化身“参与者”;“儿童赋能服务”:通过担任“小小石榴籽”讲解员、参与儿童议事会,让青少年转化为参与社区治理的“宣传者”;“家庭融合服务”:通过家庭讲座、亲子运动会等,促进各民族“一家亲”。从零散服务到体系化品牌效应,社区用标准化、有温度的服务,丰富多彩且寓意深刻的活动,让社区的志愿服务不仅收效显著,还有了“品牌效应”。

“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实”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活力。近年来,建设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群体,在做实居民服务上,以居民的“微实事”为出发点,先后推出“乐银龄”“五色童心圆 赋能成长”“暖‘新’聚‘爱’”等全国、区、市级志愿服务项目12个,孵化“爱益家”、“红袖标治安巡逻队”“银龄理发”等16支志愿服务队伍扎根社区,常态化开展小修小补、健康义诊等便民服务,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居民生活“零距离”。

服务提质增效,从“传统模式”到“专业赋能”

“现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都是以项目来开展,志愿者都有各自分工,不但效率高,成效也好!”这是自“社志融合”以来,志愿者陈娇由衷的感受,也道出了社区志愿服务“质”的转变。

传统的志愿服务“凭经验、没目标”,现在社区用项目体系化+专业赋能双轮驱动,让社区的服务既规范又贴心。通过项目书画清“路线图”,抓实“四项清单”:精准摸清需求清单,整合资源清单、设计项目清单、动态优化服务清单,通过清单式服务,让志愿服务既专业又精准。

怎样让专业赋能志愿服务,为居民提供最贴心、最需要的服务呢?我们探索“专业社工+专业人才+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建立二十三人的专业人才“智囊团”,涵盖心理咨询、律师、非遗传承等8个领域,引导各志愿服务队伍为居民开展议事协商、矛盾纠纷化解、心理疏导等精准服务。

截至目前,建设社区已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0余场次,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参与感。通过党组织引领,社工专业指导,志愿者的服务力量,提升了社区服务的精准性和覆盖面,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共同绘就了社区治理的新画卷,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来源/中新网宁夏

责编/邓亚君

审核/马曼茹

来源:永宁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