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八佰》电影中戏份不多,却是四行仓库保卫战主要指挥官之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5 20:31 1

摘要:抗战电影《八佰》,里面刻画的人物非常多:谢晋元、端午、羊拐等等,若熟知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真实历史细节的人,就会发现在全片中关于524团一营营长杨瑞符的戏份非常之少,但是他实际是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抗战电影《八佰》,里面刻画的人物非常多:谢晋元、端午、羊拐等等,若熟知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真实历史细节的人,就会发现在全片中关于524团一营营长杨瑞符的戏份非常之少,但是他实际是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杨瑞符于1902年出生,天津静海人,1927年时年25岁的他考入黄埔六期步兵科,正儿八经从军事科班毕业的!然后被分配到基层开始带兵打仗,在1935年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262旅524团第一营营长。

杨瑞符25岁入读黄埔军校时期的照片

1937年随着淞沪会战的失利,中国军队在闸北、江湾的防守压力已经非常大了。为避免全军覆没,国民革命军高层决定将主力撤退至苏州河南岸。

随后蒋介石要求第88师全师留守闸北,在租界旁边用这种悲壮的抵抗引起国际同情(幻想国际出面调停,弱国无外交,并没有谁来调停),同时为大部队撤离争取时间。而88师在8月13日开始就投入战斗,到10月份的时候主力伤亡已经非常大了,中途补充兵力高达5次。在日军不断增兵和猛攻的情况下,师长孙元良认为这样部署会增加无谓的牺牲,经多次交涉后缩编为1个加强营(不到500人),营长就是杨瑞符,孙元良马上下达了一道手令,手令里面就明确提到了杨瑞符的名字

手令中明确提到一营(加强)杨瑞符部(图片来源网络)

1937年10月26日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奉命率八佰壮士进驻四行仓库。对外宣称的“八佰壮士”并非实际作战人数,而是出于战略考量,为震慑日军、鼓舞士气所采用的虚张声势之策 。

但是驻守在四行仓库有两个优势:

第一、紧邻公共租界,其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储备的物资(食物、弹药等)使其成为理想的防御据点。守军依托仓库高度优势,可有效阻击日军。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四行仓库周围有煤气罐又临近公共租界,日军因顾忌误炸租界引发国际纠纷,不敢使用重炮和航空炸弹,战术上受到限制。

煤气罐,跟远处的银行、仓库较近(图片来源网络))

以四行仓库作为据点有易守难攻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谢晋元原来是88师262旅参谋主任,在10月初才出任262旅524团副团长,到任时间不长,团里部分官兵跟他不熟。而524团1营以原有存编官兵为骨干,补充了些人就成为了此次的“加强营”,他们是本次战役的防守主力,杨瑞符作为一营的营长,尽管带领新补充的部队开展训练与战斗的时间不长,但他对各连官兵的情况比谢晋元更为了解,是本场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四行仓库与公共租界仅一河之隔,整个战斗过程被大量民众观看,被中外记者深度关注,其中不乏有胆子大的记者亲自进入四行仓库战场腹地采访,拍照。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1937年10月26日深夜到10月31日凌晨结束,持续了四天四夜。整个战役中日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疯狂进攻,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八佰壮士”的将士们浑然不惧。

这场战役一开打,一河之隔就有很多人在观战,谢晋元写了一封书信,很快就被传送出去,向国人表明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态度,大概的意思就是: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誓死保卫国家领土,即使流尽最后一滴血,也定要让日本侵略者付出相应代价。只要还有一枪一弹,必将与敌人战斗到底!”

书信内容被一河之隔观战的上海市民流传开来,《大公报》上海版在1937年10月30日报道了这一事迹。

1937年10月30日大公报上海版02版次(图片来源网络)

谢晋元和杨瑞符等将官共同指挥,英勇抵御,使日军多次进攻无果。10月28日在战况紧急的时候,有记者冒险来到了四行仓库,想采访谢晋元和杨瑞符,二人因忙于指挥并未接见,而是让值班的连长雷雄代为会见。之后,记者通过雷雄请两人题字,谢晋元写下“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杨瑞符则写下“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后来记者写了一篇专稿,将两人题字附在文中,刊登在10月30日的《新闻报》上。

左上角的文字(图片来源网络)

在整个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杨瑞符营长的名字高频率出现在报刊中

1937年10月28日《大公报》上海版第2版报道了杨瑞符指挥战斗的相关新闻。大概意思:闸北我军虽已大部分安全撤退,但这并不意味着闸北地区已无中国军队存在。​第八十八师忠勇将士七百余人,在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下,仍坚守在敌军重重包围的烈火中。他们以最后一滴血、最后一颗子弹与日军殊死搏杀,誓要让侵略者付出惨痛代价(具体请看下图剪报)。

上文只是大概意思具体请看这段剪报(图片取材网络)

同时在1937年10月28日《大公报》汉口版第2版次也报道了杨瑞符营长指挥作战的相关新闻。大概意思是:在10月27日拂晓大部队已经基本安全撤离了。但这不是说闸北就完全没有我们的军队了。实际上,八十八师八百多名忠勇的战士,在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带领下,坚守阵地。当时,他们身处被大火包围、敌军四面围困的险境,却决心战斗到最后一刻,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让敌人为侵略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战役,他们会名垂千史(具体内容请看图片)。

图片取材网络

在1937年10月29日《大公报》汉口版第2版次又报道了杨瑞符指挥作战的相关新闻,里面还有战斗场景的描述,我就不再重复。具体请看下面的高清剪报。

图片来源网络

在1937年11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第3版次报道了谢晋元、杨瑞符他们指挥孤军退出闸北的相关新闻。在10月30日四行仓库守军撤退时,杨瑞符率敢死队殿后,在西藏路口遭日军机枪扫射,左腿被子弹打穿 。负伤后他被紧急送往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天主教圣保罗医院(亦称宏恩医院)救治。在医院有《大公报》记者采访他时真实的访谈内容,具体请看下图高清剪报。

由团驸谢晋元,营长杨瑞符指挥(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采访时发现受伤的杨瑞符营长面容消瘦,但是精神面貌很好,面对记者的采访,杨瑞符并不邀功,反而对自己表现有些遗憾:

“我这次很遗憾,消灭的敌人不多,既未成功,又未成仁......”

杨瑞符营长面对采访非常谦逊(图片来源网络)

“八佰壮士”的英勇抗敌事迹在当时被广为流传,有一位笔名为毅云的作家写了一首《歌八百神将》的诗歌,于1937年11月4日在《大公报》汉口版第4版次上发表,我仅摘抄了小部分:(全文可以看大公报实载的内容图片)

谢晋元团长,杨瑞符营长,率领八百忠勇的儿郎,独据着七层楼房。四周敌军的炮弹烟雾弥漫,他们却死守那里毫不退让。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能把杨瑞符的名字和团长谢晋元并列出来,足以说明他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1937年11月18日,因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两位指挥官的表现英勇,国民革命政府当局给谢晋元和杨瑞符颁发了奖励(具体奖励内容看下图)。

图片来源网络

因杨瑞符住院的医院在租界区域,实际上生命安全是没有保障的。为避免日军或租界当局的持续监控,他利用英军监管松懈之机,通过地下组织协助于1938年秘密转移至武汉 。

在1938年3月调任第六师第17团团长。下辖3个营,驻防重庆北碚地区,负责整训及后方警备任务这一晋升既是对其战功的认可,也因他在后续武汉会战等战役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

1939年5月,杨瑞符因肺病及战争期间积累的伤病,携家人至四川合川县(今重庆合川区)铜梁山二仙观养病。期间,他写下《孤军奋斗四日记》,记录四行仓库战斗细节,并发表在合川《大声日报》上,成为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中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在1940年初,其腿部枪伤及肺部旧疾恶化,加之战时医疗条件有限,病情迅速加重。杨瑞符于1940年2月3日因旧伤并发症在重庆歌乐山宽仁医院(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逝世,终年38岁。

同年年月7日《大公报》重庆版第2版次,发布了杨瑞符团长病逝的消息。

抗战名将杨瑞符病逝(图片来源网络)

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历史叙事中,由于杨瑞符战后脱离军事体系并过早离世,这位实际指挥者的卓越功绩曾长期隐没于历史尘埃之中。过往文献多聚焦于谢晋元的领导贡献,而随着近年学术研究的深入,杨瑞符在战斗中的核心作用逐渐清晰:他在制定战术策略、组织有序撤退等关键环节展现出高超军事素养,特别是在激发官兵斗志、科学构建防御工事方面成效显著。尤为令人敬佩的是,杨瑞符始终秉持谦逊品格,将战斗胜利归功于全体将士,这份胸怀与担当正是中国军人精神的生动写照。

来源:一指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