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中非人文交流合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19:51 2

摘要:语言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共同语言,可以让民众共享信息与文化体验,逐渐形成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语言的习得与传播过程不仅能够培养民众的民族文化思维,还承载并传递着民族价值观与信仰。自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加速,以民

语言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共同语言,可以让民众共享信息与文化体验,逐渐形成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语言的习得与传播过程不仅能够培养民众的民族文化思维,还承载并传递着民族价值观与信仰。自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加速,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紧密交往逐渐成为常态。因此,语言为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争取更大话语权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随着全球格局深刻演变,中非合作愈加紧密,中非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成为推动双方关系稳步前行的重要基石。习近平主席在致2024年世界中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承文明的载体、增进理解的桥梁”,强调语言的推广与交流促进了文化互信与民心相通。他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还特别指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方愿同非方密切人文交流,在现代化进程中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包容共存,共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结出更多硕果”,人文交流需求的日益增长亦彰显语言在中非交往中的重要性。

关键交流手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鼓励各国通过对话深化文明间的理解与包容,建立“共同”基础,激发全球合作的内生动力。因此,加强人文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回顾世界人文交流历史,语言的双向学习与实践古已有之。早在丝绸之路繁荣时期,各地商人、僧侣和使节便已通过语言互学,促进了物质交流与思想交融。如今,在敦煌和吐鲁番出土的大量文书档案中,不仅包括汉文文献,还有粟特文、突厥文和梵文文献,记录了当时的契约、贸易往来、法律纠纷等具体事务,清晰展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到了明代,为应对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朝贡与贸易往来,设立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官方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四夷馆,负责翻译各国往来文书,并教授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字,促进了外交与贸易的顺畅进行。

随着世界经济合作深化、多边外交与国际事务复杂化,以及受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全球化的影响,中外人文交流合作中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方式愈发多样。

语言作为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的起点,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发挥其核心作用。首先,对内可建立完善的语言教育体系,强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确保能够克服人文交流中的语言障碍,从而夯实中外合作的语言基础;对外可通过孔子学院等平台教授中文,以及依托如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设立的“孔子新汉学”计划等项目对外招收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生,以语言互通为基础,帮助世界各国青年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繁荣汉学研究,进而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推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其次,语言在翻译与出版领域扮演关键角色,在实现文学、历史等领域文化互通的同时,还在国际会议和学术论坛等多语种平台上起到“桥梁”的作用,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家学者通过语言进行深度对话与合作,进一步加深了跨文化理解与全球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中非双边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该倡议框架下,中文与非洲语言的双向学习逐渐成为消除沟通障碍的重要手段。截至2024年,非洲已有70余所孔子学院和课堂,为非洲各国学习中文提供了便利。以南非为例,2015年,中文被纳入其基础教育体系;2018年,中文被纳入其高考体系,中文学习人数达5142人次。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开设非洲国家语言课程,加强语言能力建设。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已获批开设20个本科专业,涵盖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祖鲁语、阿姆哈拉语等非洲主要语言,大大提升了中国对非洲的语言交流能力。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共有20余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师生参与翻译保障,累计翻译数万字英、法、葡、阿4种语言的材料。同时,在2024年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工作年会上,“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数字合作平台”启动。可见,语言在推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升了跨地域合作的有效性,助力中非在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深入合作。

重要传播工具

随着中国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借助语言的力量,依托媒体及广播、影视作品,及时传递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贡献中国智慧、展示中国形象成为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突破语言壁垒的中非媒体合作逐步扩大,新华社与包括布隆迪、尼日利亚等国的多家非洲主流媒体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多家非洲国家新闻机构也在中国设立多个新闻中心。

一方面,跨国媒体合作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双边信息快速传播,以增进民众间的理解和信任。截至2024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与埃及、南非、阿尔及利亚等20多个非洲国家的媒体签署节目播出合作协议,开设“电视中国剧场”等栏目。

另一方面,多样化平台的搭建推动文化交流合作逐渐频繁。通过对热映电影、电视剧的翻译与引进,异域文化成果得以进入百姓家,能够推动中外民众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国际影响力,并将有益影响辐射至更多社会领域。例如,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前期,“中非情缘”(第五季)——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展播活动正式启动,将涵盖7个语种的20多部中国优秀影视节目引入非洲,如英语版电视剧《欢迎光临》、法语版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斯瓦希里语版《地上的云朵》《一路向南》等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在非洲多国上映。自2021年以来,前四季“中非情缘”中国影视节目展播活动已覆盖53个国家,触达近5亿受众。可见,近年来,中非媒体交流形式不断丰富,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精准、领域更广泛、态度更包容,进一步推动了中非在更多领域展示各自文化传统与创新成果,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在流媒体之外,语言也帮助纸媒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非在文学交往中应摆脱西方中心的思维模式,立足于自身文化认同,积极参与世界文学秩序重塑。通过中非文学作品的译介,一方面,能够加速打破双方刻板印象,切实效增进彼此的尊重与理解;另一方面,能使双边文化同频共振,为双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能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非洲文学作品在中国出版,不仅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如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和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等,还有达蒙·加尔格特(Damon Galgut)和米亚·科托(Mia Couto)等作家也受到出版社及读者的关注。202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恩古吉·瓦·提安哥文集》;同年,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上海译文出版社也迅速引进版权,其10部文学作品已悉数出版。

2014年,中国启动“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专注于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翻译出版优秀的中国图书,年资助量保持在250-450项。截至2022年,该工程已涵盖50余个不同语种的图书翻译项目。许多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如《人世间》《云中记》等,得以呈现给非洲读者。在学术外译方面,如《解读中国经济:聚焦新时代的关键问题》《当代世界与中国》等作品也入选“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翻译为斯瓦希里语出版发行,以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和学术思想在非洲的传播。

此外,中非智库通过语言研究与政策建议、教学推广和文化项目支持等方式,促进了中非人文交流的深化。例如,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提出积极推动中非双方建立研究对方的各类机构,并推动部分高校非洲翻译馆的建成。同期,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翻译馆成立,促进了中非文献的互译工作,减少了中非语言文化交流障碍。

关系升温的动力

语言在中非医疗、农业、基建等社会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如何通过语言促进更广泛的人文交流,将为中非关系的持续升温提供更多动力。

首先,以语言为契机推动非洲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美国学者理查德·兰姆伯特(Richard D. Lambert)提出的区域与国别专家的3个标准是:已掌握所研究地区大量确凿的信息、具备该地区语言的较高运用能力、具备广泛的最新的直接接触该地区的经验。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应进一步强调语言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非洲国家和地区全面系统研究,以培养真正符合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

其次,重视文学、影视作品的引进与翻译工作至关重要。中非双方应积极推动经典及当代文学影视作品的翻译与推广,促进文化思想的碰撞,减少文化隔阂与误读。同时,双边文化交流活动联动多语种媒体平台可推动双方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增强各国人民的相互认同。

再次,专业领域的语言教学应作为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双方可以合作开发针对性强的专业语言课程,以提升专业人才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如在电力、农业等领域,集中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建设的职业化人才,确保双方在技术转移、项目合作和经济发展中的高效沟通,为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语言基础。

最后,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中非语言资源共享数据库,集成多种语言的数据,包括词汇、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等信息。同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分类和索引,并定期更新和扩展数据库内容,以便各类应用和研究项目调用,促进学术研究、商业交流和文化传播。这不仅对中非人文交流大有裨益,还能为保护非洲语言多样性,尤其是濒危语言作出中国贡献。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非人文交流将愈加紧密。语言作为文化理解与合作的桥梁,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我们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把握中非人文交流的契机,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多样文化,以语言为媒激活文明的智慧与活力,进一步加深民心相通,共同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须坚信“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勇敢应对挑战,积极创新语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让语言成为跨越山海、深化友谊的强大动力。(作者孙晓萌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教授,游铭悦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博士生)

作者:孙晓萌 游铭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