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辛、庞美琴是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沿河社区居民,也是一对拥有几十年党龄的夫妻。
○ 2004年9月,当别处的树叶渐黄,沿河社区的“春蕾”却在秋阳下挺身绽放。
○ 是谁在秋阳里种花?
PART.01
“教数学的机床厂退休工”
○ 马克辛、庞美琴是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沿河社区居民,也是一对拥有几十年党龄的夫妻。
○ 马克辛于2003年退休,原单位在南京机床厂。谁也没料到,他会在退休后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数学老师。
○ “2004年9月8号,我在‘春蕾教室’上了第一课,一共来了18个学生。”对于马克辛来说,当年的画面依然生动。
○ 现今,78岁的马克辛教数学,73岁的庞美琴兼任班主任,这对“党员夫妻”在沿河社区已经义务授课21年。
○ 2025年,“春蕾教室”窗外第21个春天悄然淌过,两位退休老人也迎来了第21届学生。
○ 每周六下午一点半,这间大约容纳45人的教室便会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 “他教数学,也是因为自己喜欢数学,授课的内容也是他不断自学、精心总结来的。我们服务的范围除了本社区以外,最远的还有江心洲、板桥新城的孩子过来。”
○ 说到马克辛的“退休事业”,庞美琴的笑容比春日的阳光还暖。
PART.02
“我与孩子”
○ “孩子有难题,沿河找马老。”简单的一句顺口溜,代表了群众对马克辛的认同。
○ “沿河社区农民工子女多,不少家庭缺乏引导、教育孩子的能力。我们是老党员,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有义务回馈社会。”提到教育初心,两位老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 “我的学生小陈成长于一个特殊的中伊双语家庭——父亲是伊朗人,母亲是南京人。由于长期在双语环境中切换,小陈在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上存在困难。他的父母虽然重视教育,但受限于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难以系统性辅导校内课程内容。在一次走访排查过程中,社区警官王静静了解到小陈的难处,并及时与我沟通。在了解情况以后,我和庞老师与小陈交友、谈心,充分利用五年级暑假的时间,带这个孩子重新打好基础。在最近的六年级期末考试中,小陈的成绩有了很大提升,我们都很欣慰。”
○ 在马克辛的口中,“学生”就是他的孩子。
○ 如今,年近80岁的马克辛夫妇已经无偿为60余户困难家庭义务托管孩子,辅导过900余名学生的学业,其中有100多名孩子成功考入南京市重点中学。
PART.03
“把种子埋进光阴里”
○ 奉献,就是把种子埋进光阴里。
○ 按照惯例,动人的故事都要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说起。
○ “春蕾教室”的很久很久以前,是马克辛自备的几张书桌和十平方米的小屋,是书房内堆满了整整三面墙的手写资料,是沿河社区最初绽放的18朵 “春蕾”……
○ 在马克辛的课堂上,孩子们笔尖摩挲纸张的沙沙声,比任何花开的声音都更动人。
○ 渐渐地,从沿河走出去的孩子越来越多,走进沿河为教育助力的人也越来越多。
○ 现今,莫愁湖街道沿河社区“春蕾教室”也迎来了大学生志愿者,适时为孩子们提供义务外语辅导。
○ 年轮一圈又一圈,走进沿河故事里的角色逐渐丰富,这段故事的续集也缓缓拉长。
○ 多年来,一些困难孩子用“再生父母”形容马克辛夫妇,但他们却只用“老党员”来总结所有的奉献。
○ 在建邺区这条寻常巷陌里,“春蕾”簇簇绽放,而马克辛、庞美琴的签到表里,却不断地冒出稚嫩的“新芽”。
内容来源 | 建邺播报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