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入药入食引争议:中科院专家揭秘,百亿产业链背后的科学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18:44 1

摘要:谁能想到,厨房里人人喊打的蟑螂,竟可能悄悄爬上你的餐桌?当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春光在科普视频中直言“蟑螂全身是宝,食品、药品、护肤品都离不开它”时,评论区瞬间被“炸裂”的网友淹没。这场关于蟑螂的“正名”风波,揭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百亿级产业链。

谁能想到,厨房里人人喊打的蟑螂,竟可能悄悄爬上你的餐桌?当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春光在科普视频中直言“蟑螂全身是宝,食品、药品、护肤品都离不开它”时,评论区瞬间被“炸裂”的网友淹没。这场关于蟑螂的“正名”风波,揭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百亿级产业链。

---

事件的导火索源自一段看似平常的科普。2025年4月10日,张春光在展示实验室标本时,随手拿起一罐花生酱说道:“这里面的增稠剂很可能来自美洲大蠊。”镜头扫过瓶身配料表,“黄原胶”三个字赫然在目。当观众得知这种食品添加剂竟提取自蟑螂时,弹幕瞬间被“yue”“退钱”刷屏。

这并非耸人听闻。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允许使用昆虫源性成分。在山东某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成吨的养殖蟑螂经高温灭菌后,通过生物酶解技术提取出几丁质多糖——这正是巧克力涂层的光泽来源,也是面膜保湿因子的核心成分。企业负责人透露:“单是药用蟑螂养殖,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

蟑螂的“逆袭”之路充满戏剧性。云南彝药传承人李茂昌回忆,祖父辈就用地鳖虫(蟑螂近亲)治疗外伤。2010版《中国药典》正式收录“康复新液”,这种用美洲大蠊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在烧伤科创造过单日门诊开方800剂的纪录。北京协和医院烧伤科主任王教授解释:“蟑螂体内特有的抗菌肽,能穿透耐药菌的生物膜,这是现有抗生素难以做到的。

争议在电商平台持续发酵。某品牌护手霜因标注“含地鳖虫提取物”,遭遇千人集体退货;而淘宝“蟑螂粉”搜索量却暴涨300%,养生客将其奉为“抗癌神药”。这种割裂在四川彭州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里既是全国最大蟑螂养殖基地,也是蟑螂药生产重镇。

---

面对汹涌舆情,张春光团队紧急补充说明:市售蟑螂制品需经过121℃高温灭菌和纳米级过滤,其安全性远超野生蟑螂。但这未能平息争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实验显示,每千克合格巧克力中昆虫碎片含量不足2毫克,尚不及一片阿司匹林的重量。

这场风波意外带火了“昆虫食品比较学”。知乎热帖将蟑螂与蚕蛹、蝎子并列讨论:为何国人能接受柞蚕蛹罐头,却对蟑螂提取物如此抵触?生物学家指出,这种“双标”源于文化认知差异——在墨西哥,蟑螂巧克力仍是高端伴手礼;而日本早就将蟑螂几丁质列为“特定保健用食品”。

---

事件最终以行业协会发布《昆虫源性原料使用规范》告终,但影响持续蔓延。广州某中学生物课增设“资源昆虫”专题,年轻父母开始认真研读配料表。天猫数据显示,“零添加”标签商品销量下降12%,而标注“植物源性”的产品搜索量增长47%。

这场争论暴露出科学传播的深层困境:当实验室数据遭遇群体心理防御机制时,理性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就像网友“墨茶”的质问:“我知道蟑螂提取物无害,但想到早餐面包里有‘小强’DNA,该怎么说服自己的胃?”

或许正如张春光在最新采访中所言:“我们尊重大众的情感选择,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更多超越直觉的科学判断。”夜幕降临时,山东养殖基地的灯光依旧明亮,流水线上的蟑螂正在变成烧伤患者急需的敷料——这是属于现代文明的黑色幽默,也是科技进步必须面对的伦理考题。

来源:仙女讲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