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张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0:22 1

摘要: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并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80多年后的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再读《论持久战》,重思“兵民是胜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

张 莉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并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80多年后的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再读《论持久战》,重思“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对我们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产生,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对中日双方基本特点与战争性质的科学分析。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虽强,但其战争的非正义性、退步性和国际上的失道寡助,决定了其必然失败;中国虽弱,但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和国际上的广大援助,特别是拥有广大的民众资源,只要充分动员,必能汇聚起磅礴之力,最终赢得胜利。

“兵民是胜利之本”,并非一句空洞口号,而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内涵。抗日战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强大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之间展开的殊死搏斗。中国之所以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成功动员和组织了亿万民众。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深入宣传、民主建政、改善民生等措施,极大激发了各阶层民众的爱国热情。经济上,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实行减租减息,发展合作社经济,有效保障了抗战物资供给,奠定了持久战的物质基础。军事上,创造性地将人民军队建设与群众武装相结合,人民群众既是战争物资的供给者,又是战斗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充分发挥人民智慧,创造出地雷战、地道战等多样灵活机动的战法,形成全民皆兵态势,真正做到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赢得最终胜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虽与革命战争年代截然不同,但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严峻。从国际层面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贸易战扰乱全球秩序;从国内层面看,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仍需稳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民生领域仍存短板。应对当下挑战,恰似航船行至中流,更需要掌稳“人民”这个主舵,更需要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宝贵思想财富。

要走好“兵民是胜利之本”所蕴含的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核心地位。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也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进而凝聚起全社会的向心力,奠定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坚实根基。

要弘扬“兵民是胜利之本”所体现的斗争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机遇。抗战时期,人民群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集体智慧,抵御了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同样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和奋斗热情,让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同时,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凝聚起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要落实“兵民是胜利之本”所坚持的作风要求,呵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再精妙的蓝图也难以实现。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通过开展整风运动淬炼党的作风,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新时代,我们须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坚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党和政府的工作始终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民族独立的荣光,更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密码,“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穿越历史时空的强音将历久弥新。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今天的“兵与民”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担当,只要将“兵”的担当与“民”的智慧熔铸成共同体,将每一个你我他的个体微光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星河,中国式现代化这艘巨轮就能够在历史的风浪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