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个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就是一名男子趁着高峰期,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上,将不明液体弄到了一名女乘客的裤子上。
文|木子
编辑|娱叔
上海地铁上,一则男性猥亵女性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发酵。
网友们都难以相信,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怎么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样的事情。
随着事件背景被不断深挖,各类消息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一些关于地铁猥亵事件的所谓“内幕”也被彻底揭开。
其实这个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就是一名男子趁着高峰期,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上,将不明液体弄到了一名女乘客的裤子上。
虽然男子想要浑水摸鱼地逃跑,但他还是在第一时间就被被害女性发现了。
同车厢的人也纷纷见义勇为,很快地就控制了该男子。
在警方到达后,经过现场取证也确认了男子猥亵的事实,将之行政拘留。
为这个案子的性质太过奇葩,据说男子被抓的时候,连裤子的拉链都还没拉上,所以也就在网络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网友一边为车厢上人们的见义勇为点赞,一边怒斥这个男子,说他看起来衣冠楚楚,没想到能干出这么下流的事情。
或许是因为事情太过离谱,有些谨慎的网友也提出了质疑,不理解这个男子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这样的事情。
随着类似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一些人也是看中了这股流量,佯装成知情人士爆料:其实这个男人和被害女性早早就认识了。
据该网友所说,男子和女子是在互联网上认识的,并非此前网络报道的素不相识。
而男子之所以敢在人流量这么大的一号线做出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因为他突然犯神经,而是和女子约好要寻求刺激。
那个女的也并不是单纯的受害者,她只是看事情闹大,为了撇清关系,所以才声称二人素不相识,现在也已经被警方拘留了。
此言一出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本以为是一起普通的猥亵案,没想到背后涉及的竟然是这样的勾当。
网友舆论的焦点也从对男子的口诛笔伐转变成了对女子的谩骂,只不过令人们没想到的是,在反转之外,还有更大的反转。
随着类似言论在网络上的发酵,官方也是第一时间进行了调查。
而调查的结果也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有关男子和女子在此之前就认识的说法是一则彻头彻尾的谣言。
而这则谣言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也是令人哭笑不得,原来造谣者根本就不认识这两个人。
他会这么说,只是单纯地看中了井喷的流量,希望能够吸引足够的关注。
只不过这样的恶意造谣在网络上引起了非常恶劣的后果。
针对这样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造谣者被依法拘留三天。
只不过虽然造谣者已经被处理了,可是依然有不少人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
甚至很多人还拿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来解释这一问题,不愿意相信女子真的是遭遇了不法侵害。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让网民们在真相面前,依然愿意替施暴者辩护,而不是支持受害者呢?
其实无论是网络上传播的两人早已相识的谣言,还是现在依然觉得事情不能这么简单的网友,都是受到了受害者有罪论的影响。
受害者有罪论并不是一种需要刻意传播的理论,而是一种扎根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结。
据一些研究调查表明,多数人的情感中,是有朴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的。
人们都希望好人能遇到好事,坏人能遇到坏事。
一个好人遇到了坏事,这就和人们内心最朴素的情感产生了冲突。
于是乎,受害者有罪论也就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拿了出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先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一下受害者。
因为只有这个受害者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存在过错的,才能让人们内心最朴素的情感追求得到满足。
就像是很多人在评论区都会质疑被猥亵的女子是不是自己在穿衣着装上面有问题,甚至引起了一场关于女性着装规范的讨论。
这显然就是在把猥亵男子的过错分摊给被害女性。
这样的现象不只发生在这一件猥亵案件上,不少强奸案下的评论,都能看到类似的言论。
这些评论往往都是先从女性的着装入手,觉得这些被害女性的服装穿搭不得体,本身就容易被盯上。
其实又觉得女性在夜晚出门本身就是危险,这么晚不在家里,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不只是在女性作为受害者时如此,男性受害者也常常会面临受害者有罪论的困扰。
当一个案件越贴近人们朴素认知中的“恶有恶报”时,便能将这起案件给自己内心造成的不平衡感降到最低。
因为追求自己内心情感的平衡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像是类似无目的的猥亵案件让每个人都变成了潜在的被害人,而且防不胜防。
只有给被害人加上特定的标签符号,才能让一部分人心安理得地把自己从被害人的范围中摘出来。
只不过受害者有罪论的产生虽然源于人类的本性,但我们却不能任由其肆意妄为地发展。
对于司法实践来说,恶意传播的受害者有罪论会干扰案件侦破,而对于被害人而言,受害者有罪论又是对其的二次伤害。
作为旁观者,我们的确很难完全了解事情的全貌。
所以即便是对于有猥亵行为的男子,我们在了解真相之前,也应该对其有最基本的尊重,而不应该跟风网暴他和他的家人。
不了解绝不是我们可以妄加揣测的理由,对不了解的事保持沉默,不仅是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在网络时代,每个网民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
像这样的猥亵事件,毫无疑问是对他人极大地侮辱。
但有的人却将之视为了博取流量的温床和牟利的手段,这样的行为甚至比案件本身还要更加恶劣。
网络时代,类似的言论并不少见,而作为普通的网民,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在真相来临前保持谨慎,不去恶意地揣测。
有时候对于未下论断的事情,保持沉默就已经是一种非常大的善意了。
部分信息来源:
上观新闻|上海地铁猥亵案当事人相识?上海警方通报:谣言!杨某(36岁)已被抓获!
来源:娱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