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古称曹州,历史悠久,享有“中国牡丹之都”的美誉;这里,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是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站”;这里,正在以花为媒,向海内外讲好牡丹故事……
这里,古称曹州,历史悠久,享有“中国牡丹之都”的美誉;这里,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是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站”;这里,正在以花为媒,向海内外讲好牡丹故事……
这里,是山东菏泽。
今天,一场以“黄河天上来,牡丹为你开”为主题的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在山东菏泽举行,话题毫无意外聚焦“牡丹”。
来自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齐聚这一论坛,在近距离感受到菏泽牡丹的风韵和菏泽的城市魅力后,对“牡丹”这一感知中华文化、理解中国精神的符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一提到牡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吉祥、富贵。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牡丹以其独特的花型和魅力闻名于世。菏泽,一直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其牡丹品类繁盛,拥有1308个品种的观赏牡丹。每到四五月份,菏泽牡丹花开正艳、云蒸霞蔚,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打卡观赏。
但“好看”似乎远不足以概括菏泽牡丹的特质。相较牡丹赏花这件事,当地人更为津津乐道的,还是牡丹这一特色符号如何在近几年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在菏泽的各个行业“一路生花”、“瓣瓣生香”。从牡丹茶到牡丹宴,从牡丹瓷到牡丹画,再到独树一帜的牡丹汉服……菏泽让外界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牡丹这朵“富贵之花”已经变成“产业之花”“富民之花”,菏泽亦走出一条文化叠加产业的牡丹IP进阶之路。
在菏泽曹县,用新型技艺提取出的牡丹纤维织成的牡丹汉服,实现了牡丹香气的持久留香。这一创新工艺在展现传统服饰魅力的同时,也助力了传统服装与科技的完美融合,令海内外游客频频惊艳。
在菏泽巨野,以菏泽牡丹为主要创作素材、不断融入现代工艺的工笔牡丹画,将牡丹的雍容华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正是有了这些文化创意和产业链条的不断加持,菏泽牡丹得以实现“出圈”和“出海”,以花为媒连接世界,为中外文明互鉴探索一条崭新的路径。
事实上,若把空间的经度拉长,在很多国度都能捕捉到菏泽牡丹的身影。2022年8月,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巨野工笔牡丹画巨制《盛世长虹》引人瞩目,让牡丹美学引领国际潮流。2024年10月,700株菏泽牡丹漂洋过海落户保加利亚索非亚和普罗夫迪夫,成为见证中保建交75周年重要时刻的“美丽使者”。不久前,一场名为“牡丹花开 菏泽有请”的中国牡丹文化展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办,让当地百姓零距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外籍专家安泽(Smirnova Anzelika)看来,牡丹可以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使者”;牡丹的旅程,证明它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Shahbaz Khan)表示,黄河和牡丹不仅仅是中国往昔的符号,更是其当下和未来中充满活力的元素。他希望与会嘉宾能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份遗产,让其持续绽放光彩,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
真正的跨国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要在文明互鉴中构建文化认同。如今,菏泽牡丹正以“文化使者”的身份,积极提炼牡丹文化中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内涵,讲好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时代样本”的沉淀,即让中国文化从“符号输出”转向“价值共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于菏泽牡丹而言,亦是迎来新的“奇点”时刻。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上,关于菏泽牡丹如何进一步成为连接国内外的文化符号的讨论“飓风”正在吹起,菏泽牡丹IP的构建思路亦更加清晰,即在国际传播中讲好牡丹故事,让菏泽牡丹成为彰显中国魅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续写国色芳华的时代新篇。
来源:水水水还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