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蒙晋陕黄河大峡谷畔,杜家峁村正悄然蜕变。石窑洞旁,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如今笑盈盈地为苹果树拉枝,满心期待着丰收。峡谷院子里,游客的欢笑声与黄河的奔腾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乐章。这个古村落,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蜕变。
转自:内蒙古日报
□毛锴彦 赵冬霞 杨阳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蒙晋陕黄河大峡谷畔,杜家峁村正悄然蜕变。石窑洞旁,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如今笑盈盈地为苹果树拉枝,满心期待着丰收。峡谷院子里,游客的欢笑声与黄河的奔腾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乐章。这个古村落,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蜕变。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魏家峁镇杜家峁村,位于被誉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准格尔黄河大峡谷准格尔段,2014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崔家寨古村落更是其核心文化所在。
始建于清朝的崔家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石墙、石门、石窑、石磨历经百年依然屹立。每一块石头、每一道墙,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如今,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活力,杜家峁村正以独特姿态书写新时代篇章。
解锁文化基因 古村落重获新生
这里属于典型的梁峁山区,沟壑纵横,干旱少雨。村民人均耕地不足4亩,草地不到20亩且多为坡地,自然条件恶劣,曾是鄂尔多斯最穷困的地区之一。
转变始于一场“文化解码”行动。在准格尔旗文旅部门的支持下,杜家峁村开始了系统性文化资源普查,梳理出三大文化基因:石砌民居聚落、黄河漕运历史和特色民俗技艺。
杜家峁村把目光落到了家门口的黄河上——依托黄河大峡谷景区,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及服务业,寻找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村中现存19处50年以上传统民居,其中最古老的已有百年历史。这些建筑全部采用当地黄石板为材,依山就势而建,形成高低错落的独特景观群,极具历史沧桑感。
“我们按照‘不搞大开发、提倡大保护’的思路,把古村落作为活态遗产来守护。”准格尔旗文化旅游局局长高永华介绍,在修复过程中坚持“基础建设做减法、服务质量做加法”的理念。
2018年,当地利用过去村办小学闲置的10孔石窑洞,协调近400万元资金,打造峡谷院子,建成占地5389平方米的乡村旅游休闲广场,迈出文旅融合第一步。
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如今的杜家峁村已经形成了集住宿、餐饮、土特产采购、特色小吃经营、旅游咨询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
而在2015年,胡银柱刚刚任职杜家峁村村主任时,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手机无信号,接打满山跑;走路两腿土,下雨一身泥;山高粱远沟纵深,吃水种地全靠天。“2014年之前,村子里没有村集体经济,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翻了3倍,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0余万元。”说起村子的变化,胡银柱笑了。
杜家峁村的活力不仅限于靠山吃山。村里规划利用旅游线路两边的闲散土地及流转来的荒地,种植苹果树。如今已进入盛果期,拳头大的苹果挂满枝头,早熟的品种8月份便可采收,预计可采收8万斤苹果。
如今的杜家峁村,可谓是脱胎换骨。产业从无到有;2020年实现自来水全部到户,道路硬化到户;2024年三相电到户,村民实现煤改电取暖,全部安装了空气能;通讯塔基持续安装,到2024年,已安装7个,实现5G网络全覆盖……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看到古老的窑洞,更要让村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胡银柱说。
古村落的文旅“变形记”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复刻历史场景 民风民俗薪火相传
沿着石板路走进今日的杜家峁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令人惊叹。曾经破败的古碉堡、古寨墙被精心修复,“崔家寨”“豹子回头”“包子塔”等20余个景点串联成线。
在绳匠坊、皮匠房、磨坊、醋房等复原场景中,游客可以动手体验传统工艺制作。崔家寨是景区内的重要文化遗址,建立于1850年至1860年间,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村中引入的网红吊桥、飞拉达、崖壁秋千、玻璃观景平台等现代设施,为古村注入了新活力。
古村落还有一个俗名包子塔。这里,四面临水,一线通陆,因其形似镶嵌在黄河边上的一只包子而得名。远眺包子塔侧脊,其形又酷似一只昂首东方,背倚重峦叠嶂,俯瞰浩荡激流的雄豹,故亦有“豹子塔”之称。
杜家峁村地处“九五”国家重点工程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库区。1995年12月,万家寨水利枢纽黄河节流,包子塔21户79人搬离石窑洞。
村民刘翠兰就是当年搬离的村民之一,当时她才9岁,如今景区里的醋房就是她出生的地方。见到她时,她正忙着给游客上菜,还向顾客介绍菜品都是当地的绿色食品。
“感觉像是做梦,没想到出生的地方成了景区,自己还在这里工作,五险一金,每个月3500元的工资,很满足。”刘翠兰的爷爷辈走西口来到杜家峁村,石砌的窑洞住了几代人,如今这里发展成了旅游区。
“那时候冬天是喝融雪水,夏天就去黄河边背水喝,陡峭的山路,唯一的出行工具就是毛驴。”回忆起过去,刘翠兰感慨着如今的幸福生活。像她这样的村民在景区工作的有20余名。
杜家峁村打造的“槐花香民宿园”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项目设计在延续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及院落围合的外观肌理和空间关系上,对其进行了轻改造与再设计,使其可以顺利融入村庄脉络,保留乡村记忆。
“槐花香民宿园紧邻黄河大峡谷,可以为游客提供住窑洞、闻槐香、品槐酒、吃槐饭的杜家峁生活方式。”胡银柱说。
伴随着晨曦,村民蒙玉翻家的小超市又热闹了起来。村子成了景区,让活了半辈子的她又多了个身份——生意人。她一边招呼着游客,一边给大伙讲述杜家峁村的故事。“游客多了,村里热闹了,但我们的根没变。”蒙玉翻说。
如今,在杜家峁村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链。槐花香民宿园与嵌入式河景窑洞、四合院窑洞酒店,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居住文化,特色餐饮中心则提供地道的当地传统美食。近3年来,旅游区共帮助当地村民销售农副产品13.8万余斤,增收28万余元。
弘扬活态民俗 赋予文化血脉精气神
“太过瘾了,没想到在这个小村庄里能看到这么棒的民俗表演。”来自南昌的游客石强看完表演《崔老爷拜寿》直呼畅快。
近年来,准格尔旗黄河大峡谷景区推出了沉浸式古装表演《崔老爷拜寿》。演出以“黄河古韵”为主题,用蒙晋文化歌舞+漫瀚调的表演形式,围绕崔家大院拜寿的故事,场景化演绎崔家寨民俗文化。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跟随“崔老爷”的脚步,探访百年前老崔家的生活痕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游客有种一眼百年的穿越感,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着那份淳朴和真挚。
这方唱罢那方登场。伴随着一声“起轿”!骡驮轿婚礼开始了。“踩红毡”“上台阶”“跨马鞍”……迎亲队伍来到贴着喜字、挂着红灯笼的帐篷里,两位新人礼拜后,舞狮送福、新人敬酒、新娘抛绣球、新人撒糖……游客化身“送亲”“娶亲”“家人”等角色,接受新人礼拜、敬酒,与双狮近距离互动,身临其境体验喜庆的婚礼场景,感受准格尔婚礼的风俗民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骡驮轿虽淡出了生活圈,却紧紧牵动着老一辈人的回忆。在新人敬酒环节中,薛家湾镇红台子村77岁的张荣福老人和老伴喝下新人喜酒,高兴得合不拢嘴:“我22岁和老伴结婚时,就是骡驮轿婚礼,现在的流程与当年一模一样。”
骡驮轿婚俗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骡驮轿婚礼作为准格尔婚嫁的一种特殊仪式,体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也承载了黄河流域深邃的农耕文明,是准格尔婚俗文化的“活化石”。
“通过活态传承,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准格尔旗黄河大峡谷景区副总经理王利军这样阐释他们的保护理念。
站在杜家峁村高处眺望,黄河滔滔,青山如黛。曾经的贫困村现在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短几年间接待游客量超过7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如今,村里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杜家峁村的蜕变提供了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准格尔方案”:以文化基因解码为基础,以场景体验转化为路径,以活态传承创新为灵魂。
杜家峁村的蜕变是准格尔旗“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张图”差异化发展模式的缩影。准格尔旗为避免千村一面,按照“建筑设计景观化、绿化树木本土化、产业支撑活动化”要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全旗已形成“一带四游”全域旅游格局:以黄河大峡谷为核心的黄河风情旅游度假带;以准格尔召、油松王为主的民俗祭祀游,以库布其沙漠汽车赛事为引领的沙漠汽车运动游;以黑岱沟露天煤矿、大路煤化工基地为主的现代工业体验游;以百里长川、龙口为主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游。
数字见证着变化:准格尔旗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3A级旅游景区1个,自治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处,中国传统古村落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4个,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星级旅游接待户8家。2025年前半年旅游收入6.031亿元,同比增长15.3%。
夕阳西下,村庄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杜家峁村的石板路上,游客的脚步声与村民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传统村落走向新生的交响曲。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根系正孕育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