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外国运动员在你家乡的餐桌上,用手机镜头对准精心烹制的传统菜肴,边拍边惊呼"有毒""疯狂",最后给你的饮食文化打上2分——这不仅仅是味蕾的差异,更是一场文化霸权的微型展演。2025年9月,美国网球选手泰勒·汤森德在深圳参赛期间,用"the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外国运动员在你家乡的餐桌上,用手机镜头对准精心烹制的传统菜肴,边拍边惊呼"有毒""疯狂",最后给你的饮食文化打上2分——这不仅仅是味蕾的差异,更是一场文化霸权的微型展演。2025年9月,美国网球选手泰勒·汤森德在深圳参赛期间,用"these people"指代中国人,将甲鱼、牛蛙、鸡内脏等食材描述为"让人长疣的毒物",其言论引发的风暴远超一场网球比赛的热度。
事件回顾:一场由"2分评价"引发的文化风波
汤森德在Instagram发布的系列视频中,以夸张表情点评赛事酒店自助餐。她称花胶烧甲鱼"野生且疯狂",质疑干锅牛蛙"不是有毒吗",将鸡胗鸡心形容为"外露的器官堆",全程使用猎奇式语言。最具争议的是其评价体系:仅给中餐打2分(满分10分),声称"唯一能吃的是面条"。当网友批评其涉嫌种族歧视后,她的道歉视频却回避具体国家与文化语境,仅以"文化差异"轻描淡写带过,这种"淡化责任"的处理方式反而加剧了舆论反弹。
饮食人类学视角:被建构的"恶心"与"正常"
所有饮食禁忌都是文化编码的结果。美国人拒食动物内脏的同时,法国鹅肝酱却是顶级美食;认为牛蛙"有毒"的汤森德,可能从未质疑过瑞典鲱鱼罐头的合理性。这种双标背后,是工业化食品体系塑造的认知偏见——将经过深加工的汉堡、炸鸡视为"正常",而天然食材反而成了"异类"。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其言论隐含的文明等级论。当她说"这些人简直在杀害青蛙"时,不自觉地将自身饮食标准作为普世尺度。这种思维模式与19世纪殖民者将非洲部落饮食称为"野蛮"的逻辑如出一辙,本质是文化霸权的当代变体。
中餐的哲学密码:被误读的"舌尖上的智慧"
被汤森德污名化的食材,恰恰承载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甲鱼在《本草纲目》中被记载具有滋阴补肾功效,鸡内脏利用体现"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海参扒肘子更是婚宴中福寿双全的象征。这些食材选择背后,是五千年农耕文明应对自然灾害的生存策略,是"医食同源"的养生哲学,更是食物作为文化符号的仪式价值。
当选手声称"只有面条能吃"时,暴露的不仅是对食材的无知,更是对中餐文化多维度的扁平化理解。就像仅通过汉堡认识美国饮食,这种认知偏差恰恰印证了其文化视野的局限性。
国际运动员的必修课:超越"文化震惊"的包容素养
职业运动员的文化适应力应与其国际影响力匹配。汤森德事件呈现的"猎奇-贬损-敷衍道歉"三部曲,与日本球员本田圭佑主动尝试卡塔尔羊眼、巴西运动员在中国直播吃毛鸡蛋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文化尊重不是勉强吞咽不习惯的食物,而是保持"不理解但敬畏"的态度。
体育精神从来不止于赛场竞争。当运动员代表国家出征时,他们对异文化的态度同样关乎国家形象。汤森德在道歉中强调"代表美国的荣誉",却未意识到尊重东道主文化正是这种荣誉的应有之义。
结语:筷子与刀叉之间,需要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场风波最终超越了对具体菜肴的争论,暴露出全球化时代更深层的认知困境:当我们将自身文化标准绝对化时,差异就成了冒犯。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对话始于承认所有饮食体系都是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与智慧结晶。或许比金牌更珍贵的,是放下评判的傲慢,以好奇心取代优越感——这既是体育精神的延伸,也是全球化公民的基本素养。
来源:简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