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税作为一种间接税,其变动首先冲击进口商品的成本结构,进而沿着供应链传递至终端零售价格,最终影响居民消费支出。以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为例,在 2025 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 34% 关税,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全部进口商品加征 34% 对等关税。
一、关税传导机制与居民消费行为
1.1 关税对商品价格的直接影响
关税作为一种间接税,其变动首先冲击进口商品的成本结构,进而沿着供应链传递至终端零售价格,最终影响居民消费支出。以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为例,在 2025 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 34% 关税,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全部进口商品加征 34% 对等关税。这一举措下,各类进口商品价格呈现出显著变化。
在高端进口商品领域,美系汽车、苹果电子产品以及部分奢侈品牌受到剧烈冲击。美系汽车中,林肯、特斯拉进口车型在华售价因关税成本攀升,上涨幅度高达 25%-34% 。对于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汽车消费,这一价格涨幅让许多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样,苹果公司的 iPhone、MacBook 等产品,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着关税加成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有数据显示,一款原本售价为 10000 元的 MacBook Pro,在关税调整后,价格可能上涨 3000 元左右,严重削弱了其性价比优势。雅诗兰黛等奢侈品牌的化妆品、护肤品,关税上调后,专柜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一瓶原本售价 800 元的小棕瓶精华,可能会提价 200 - 300 元,使得普通消费者对这类高端消费品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农产品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24 年大豆进口量达 1.05 亿吨,其中美国是重要的供应国之一。在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进口成本增加约 500 元 / 吨。大豆作为食用油、饲料的关键原料,其成本上升迅速传导至下游产品。短期内,食用油价格上涨 10%-20%,猪肉、鸡肉等禽畜肉类因饲料成本上升,价格也出现了 10%-20% 的涨幅。以猪肉为例,原本每斤售价 30 元的五花肉,可能涨至 33 - 36 元。不过,随着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进口量的增加,逐渐填补了美国大豆的缺口,在长期来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上涨压力。
塑料制品行业,由于我国对丙烷等进口原材料依赖度较高,关税变动对其成本影响明显。外卖包装、零食袋等日常塑料制品,其原材料成本因关税上升而增加,预计价格将上涨 5%-8%。虽然单个塑料制品价格涨幅看似不大,但考虑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对塑料制品的巨大使用量,长期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
1.2 消费替代效应分析
面对关税引发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显著改变,消费替代效应愈发明显。
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技术等核心科技,产品性能和品质不断提升,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在关税影响下,进口新能源汽车价格优势减弱,比亚迪抓住机遇,推出多款高性价比车型,如汉 EV、唐 DM-i 等,2025 年销量同比增长 80%,成功抢占了部分原本属于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消费电子行业,华为在 5G 通信技术、芯片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Mate 系列手机、P 系列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以其出色的性能和创新科技,赢得了消费者青睐。在苹果产品因关税价格上涨时,华为手机销量逆势上扬,2025 年国内市场份额提升至 35%,成为国产替代的典型代表。这些本土品牌不仅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而且在售后服务、产品适配性等方面也更贴合国内消费者需求,逐渐形成了与进口品牌分庭抗礼的局面。
渠道转移现象也日益凸显,跨境电商、免税店等渠道成为消费者规避关税的重要选择。在关税调整后,许多消费者转向跨境电商平台购买进口商品,通过直邮或保税仓发货的方式,享受相对较低的价格。一些消费者通过海外代购平台购买苹果电子产品,价格相比国内专柜便宜 15%-20% 。免税店同样受到消费者热捧,在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购物,2025 年免税店销售额同比增长 50%,消费者在这里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国际一线品牌商品。不过,关税政策调整初期,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灰色市场囤货现象。部分商家和个人大量囤积进口商品,期望在价格上涨后获取高额利润,这在短期内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冲击
2.1 出口导向型行业压力
关税调整对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冲击是多维度且深远的,尤其是在全球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下,其影响愈发显著。
近年来,中美贸易关系的波动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在 2025 年,由于两国间关税政策的调整,贸易额大幅减少,达 2 万亿人民币。这一变化对我国外贸加工企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特别是纺织、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纺织业为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之一,对美出口占据重要份额。然而,随着关税的增加,美国市场对我国纺织品的需求锐减。众多纺织企业订单量急剧下滑,部分小型企业订单减少幅度甚至超过 50% 。为了维持运营,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以降低成本,预计整个纺织行业直接影响的就业岗位超 30 万个。电子组装行业同样面临困境,苹果等国际品牌在华代工厂,受关税影响,部分订单转移至东南亚地区。富士康等大型电子组装企业,在 2025 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调整,直接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20 万个以上。
产业链的波及效应也不容小觑。物流行业作为外贸的重要支撑,随着出口订单的萎缩,业务量大幅下降。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因业务量不足,陷入经营困境,不得不削减员工数量。据统计,物流行业因外贸订单减少,间接减少就业岗位约 10 万个。原材料供应商也未能幸免,钢铁、塑料等原材料企业,由于下游需求减少,产能过剩,被迫减产、停产,进而导致相关从业人员失业。例如,某大型钢铁企业因出口订单减少,产能利用率下降 30%,裁员人数达 5000 人。这些关联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形成了从出口企业到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就业构成了严峻挑战。
2.2 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在关税冲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国产替代领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半导体行业,长期以来,我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对进口产品依赖度较高,在关税及技术封锁的双重压力下,国家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2025 年,半导体产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0%,众多国内企业如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等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工艺上取得关键进展,其产能逐步提升,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各个环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预计创造高技能岗位 5 万个以上。生物医药行业同样如此,我国在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恒瑞医药、迈瑞医疗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在国内市场逐渐替代进口产品,预计创造高技能岗位 3 万个以上。这些国产替代领域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我国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也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服务业升级在消费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文旅行业,政府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等方式,刺激文旅消费。2025 年,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 30%,旅游收入增长 35%。各大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业务火爆,带动了导游、酒店服务、旅游策划等相关岗位的就业增长,新增就业岗位占比达 15%。健康养老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居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补贴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各类养老机构、健康管理中心、康复医院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了大量护理、康复治疗、养老服务管理等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占比达 25%。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缓冲作用
3.1 财政货币政策协同
在关税调整引发的经济波动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成为稳定经济、缓解关税影响的关键力量。
2025 年,全国累计发放 3000 亿元消费券,重点补贴家电、汽车等耐用品消费。以广东省为例,发放的 500 亿元消费券中,30% 用于家电消费,30% 用于汽车消费,40% 用于其他耐用品及生活必需品消费。在汽车消费方面,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获得最高 1 万元的消费券补贴,购买燃油汽车可获得最高 5000 元补贴。这一举措极大地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2025 年广东省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2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35%。美的集团作为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消费券政策的带动下,其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销量大幅增长。在某家电卖场,消费者使用消费券购买美的空调,可享受 8 折优惠,这使得美的空调的销售额在 2025 年增长了 30% 。
在结构性减税方面,小微企业增值税起征点提高至月销售额 30 万元,预计减负超 2000 亿元。这一政策让众多小微企业受益,以深圳市的一家小型科技企业为例,该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业务,月销售额在 25 万元左右。在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前,企业每月需缴纳增值税约 7500 元,在政策实施后,企业无需缴纳增值税,每年可节省资金 9 万元。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企业用于技术研发和人才招聘,2025 年该企业成功研发出一款新型软件产品,市场份额提升了 15% 。
3.2 供应链安全保障
为应对关税调整对供应链的冲击,我国积极推动多元化进口布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多元化进口布局方面,我国加大了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大豆进口力度,巴西大豆进口占比提升至 71%,美国进口依赖度降至 20%,并建立 800 万吨国家大豆储备。2025 年,我国从巴西进口大豆 8000 万吨,从阿根廷进口大豆 1500 万吨。在关键时期,国家大豆储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次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国家及时投放 200 万吨大豆储备,稳定了国内市场价格,保障了食用油、饲料等行业的稳定生产。
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芯片自给率从 35% 提升至 45%,国产操作系统装机量突破 1.2 亿台。中芯国际在芯片制造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其 14nm 工艺芯片的产能逐步提升,2025 年市场份额达到 10%,有效缓解了我国对进口芯片的依赖。国产操作系统如麒麟操作系统、openEuler 等,在政府、企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全面采用麒麟操作系统,实现了办公系统的国产化替代,保障了信息安全,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
四、长期经济结构转型影响
4.1 产业升级趋势
关税政策的调整,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转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我国的技术创新成果斐然,工业机器人密度从 2020 年的 246 台 / 万人,提升至 2025 年的 322 台 / 万人,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营收年均增长 25%。以富士康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企业之一,其在国内的工厂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升级。通过引入大量工业机器人,富士康实现了生产流程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在苹果手机的组装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能够精准地完成零部件的安装、检测等工作,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相比传统人工生产,效率提升了 30% 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了 20% 。同时,企业的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下降了 15% 。这些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成功实践,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为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带动了整个高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绿色经济领域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12 亿千瓦,风光发电占比提升至 18%,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1.3 亿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减少了我国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业人数超 500 万。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其在锂电池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处于行业前沿。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宁德时代的订单量持续攀升,带动了锂电材料、电池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锂电材料领域,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企业加大了锂矿开采和锂盐生产的投入;在电池设备制造领域,先导智能、杭可科技等企业不断推出新型设备,满足市场需求。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生态系统,推动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
4.2 消费市场分层特征
关税政策的调整,在消费市场上形成了明显的分层效应,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
高端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趋势。受关税影响,奢侈品消费支出下降 18%,消费者开始更加理性地对待奢侈品消费。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和价格,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设计和个性化。许多高端消费者将目光转向欧洲品牌,通过代购、跨境电商等渠道购买,以获取更优惠的价格。海南免税消费也成为高端消费群体的热门选择,2025 年海南免税店销售额同比增长 40%,消费者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丰富的品牌选择和优惠的价格。一些消费者在海南免税店购买香奈儿、爱马仕等品牌的包包、服饰,价格相比国内专柜便宜 20%-30% 。这一趋势反映出高端消费群体在消费决策时更加注重性价比和消费体验。
大众消费市场在关税政策的影响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CPI 受关税影响控制在 0.5% 以内,民生商品价格保持稳定,这得益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猪肉、蔬菜、食用油等民生商品的价格波动较小,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政府的储备调节和市场供应的保障下,猪肉价格在 2025 年保持在每斤 30 - 35 元的合理区间,蔬菜价格也未出现大幅波动。电商平台在大众消费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降低采购成本,以更优惠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拼多多通过 “百亿补贴” 等活动,对家电、数码产品等进行补贴,消费者在平台上购买的某品牌空调,价格比线下门店便宜 500 - 800 元,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线上消费的便利性和价格优势,进一步满足了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稳定发展 。
五、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5.1 中美居民影响差异
关税调整对中美两国居民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两国经济结构的不同,还与消费习惯、产业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美国民众而言,关税调整带来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对进口商品尤其是日用品的依赖程度较高。在关税调整后,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日用品价格普遍上涨 10%-12% 。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分析,美国每个家庭平均要为关税多支出 3800 美元,这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在服装领域,中国出口美国的服装占其市场份额约 40%,关税的增加使得服装价格大幅上涨,快时尚品牌价格涨幅达 10%-30%,许多低收入家庭不得不减少服装消费。在食品方面,美国市场上的咖啡、橄榄油等常见进口食品价格也面临上涨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美国制造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面临成本压力,部分制造业或被迫裁员。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失业人数或超 200 万,许多工人面临失业风险,家庭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中国居民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高端商品领域。在农产品及食品方面,虽然对美大豆加征关税导致进口成本上升,但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布局,加大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进口力度,有效保障了国内市场供应,猪肉价格波动幅度控制在 ±8% 以内 。在高科技与工业品领域,虽然半导体设备、高端仪器等进口依赖度较高的精密设备采购成本增加,但这也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进程。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90% 的生活必需品可通过国产替代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吉利等,以其高性价比和先进技术,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份额,满足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
5.2 政策优化建议
为了进一步减轻关税调整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提升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我们提出以下政策优化建议:
建立精准补贴机制,通过建立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及时发放补贴,缓解物价上涨对其生活的影响。这一机制可以覆盖 2.6 亿城乡低保对象,当物价上涨幅度超过一定阈值时,自动启动补贴发放程序,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标准,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某地区,当食用油价格上涨 10% 时,对低收入家庭每月发放 50 元的食用油补贴,有效减轻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完善重点行业就业监测平台,对出口导向型行业、受关税影响较大的行业进行实时监测,提前 6 个月预警失业风险。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企业经营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监测到某纺织企业订单量持续下降,可能面临裁员风险时,政府可以提前介入,提供政策支持和帮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大力推广 "单一窗口" 电子口岸,实现企业通过一个平台即可完成报关、报检、缴税等全部通关手续,降低中小企业贸易成本 15% 以上。简化进出口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在某港口,通过 “单一窗口” 电子口岸,企业报关时间从原来的 2 天缩短至半天,大大提高了货物的流通速度,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五狐同城:赤峰同城、赤峰新闻、赤峰信息网、赤峰家政网(赤峰月嫂、赤峰保姆、赤峰育婴师)、赤峰餐饮网、赤峰建材网、赤峰房产网、赤峰婚恋网
来源:五狐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