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杨万里的诗,总能让人在最平易的语言中,品味出最精巧的构思和最深邃的哲理。他不像有些诗人那样刻意雕琢,也不追求奇崛险怪的意象。他的诗,是从生活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清泉,明澈而甘甜。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他的诗如其人,初学江西诗派,后来自成一创立了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诚斋体”。
读杨万里的诗,总能让人在最平易的语言中,品味出最精巧的构思和最深邃的哲理。他不像有些诗人那样刻意雕琢,也不追求奇崛险怪的意象。他的诗,是从生活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清泉,明澈而甘甜。
在杨万里浩如烟海的两万多首诗作中,有一首仅四句的七言绝句,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闪亮。这便是《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这首诗,将一次普通的登山经历写得妙趣横生,意蕴无穷。它不仅是在写山,更是在写人与山的关系,写观察世界的角度,写不断超越的生命体验。这正是“神与物游,境随心迁”的绝佳体现,也是杨万里诗歌魅力的核心所在。
初见风骨
杨万里出生的年代,正是北宋倾覆,金兵大举南侵的动荡岁月。国土沦丧,山河破碎,是那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杨万里的父亲杨芾是一位精通《易经》的学者,即便是家境贫寒,也坚持购书藏书,为杨万里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二十七岁的杨万里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他的一生,正如他为官的品格,正直敢言,力主抗金。在官场浮沉中,他始终坚守着“正心诚意”的原则,这也成为他后来书斋“诚斋”的命名由来。
杨万里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臣,屡遭贬谪。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的诗歌拥有了更为厚重的底蕴。
然而,仅仅将杨万里定义为一位爱国诗人是远远不够的。官场的复杂与现实的无奈,并没有消磨掉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好奇。
反而,在那些被贬谪或闲居的岁月里,他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田野和灵动的自然。他开始意识到,诗歌不应仅仅是承载沉重思想的工具,更可以是记录生命瞬间喜悦的载体。正是这种思想的转变,为他后来开创“诚斋体”奠定了基础。
这段时期的杨万里,就如同一个站在山脚下的登山者。他看到了官场这座大山的险峻与复杂,也感受到了报国无门的压抑与沉重。但他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开始寻找另一条能够让精神自由呼吸的路径。这条路,通向了活泼泼的大自然,通向了充满无限趣味的日常生活。
移步换景
“诚斋体”的诞生,是杨万里诗歌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华丽转身。他曾说,自己早年模仿江西诗派,后来又学习陈师道、王安石,甚至唐人绝句,但最终他决定“辞谢”这些名家,不再刻意模仿,而是要写出自己的心声。这种转变,如同一次思想上的“焚稿”,烧掉了束缚,迎来了新生。
“诚斋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浅近明白和描写的生动活泼。
杨万里擅长用通俗的口语,捕捉生活中最富有动态和情趣的瞬间。他写池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写孩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些诗句,读来毫无障碍,画面感却呼之欲出,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发生。这种“活法”,是“诚斋体”的精髓,也是杨万里对诗歌美学的独特贡献。
现在,让我们回到《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这首诗中,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诚斋”风味。
第一句,“岭下看山似伏涛”。这是登山前的远观。诗人站在山岭之下,抬眼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峦,就像是静静蛰伏着的海浪。
一个“伏”字,用得极其传神。它不仅写出了群山的形态,更赋予了它们一种潜在的动感。这片山峦不是死寂的,而是充满了力量,仿佛随时都会翻涌起来。
苏轼曾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描绘庐山的变幻莫测,而杨万里则用一个“伏涛”的比喻,将静态的山峦与动态的波涛联系起来,想象力新奇而贴切。
第二句,“见人上岭旋争豪”。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山,转移到了正在登山的人。他看到那些攀登者矫健的身姿,心中也涌起一股不甘落后的豪情。
一个“旋”字,写出了这种情绪的即时性,非常口语化,也非常生动。而更有趣的是,这个“争豪”的主语,既可以理解为登山的人们在互相较劲,也可以理解为是山在与人“争豪”。
在杨万里眼中,山不再是冷冰冰的景物,而是有了生命和性格的对手。它仿佛在挑衅着登山者:你们能征服我吗?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动感,让这首诗充满了戏剧性。
第三句,“一登一陟一回顾”。这是全诗在节奏上的一个精彩变化。诗人开始登山了。
这三个重复的“一”,不仅模拟了登山时一步一步的节奏感,更生动地刻画出登山者的心理活动。每攀登一小段,就忍不住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自己已经达到的高度,也看看山下的风景。
细节的捕捉,极其真实,任何有过登山经验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第四句,“我脚高时他更高”。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最富哲理的一句。
当诗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站在了一个自以为很高的地方,回头一望,却发现远处的山峰变得更高了。这里的“他”,指的自然是山。这一发现,带着一点小小的惊讶和俏皮的无奈。它打破了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代之以一种豁然开朗的领悟。
世界是无穷的,探索也是无尽的。当你超越了一个目标,总有更高的目标在前方等待。这种感受,没有丝毫的沮丧,反而充满了乐观的挑战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一种雄心,而杨万里的“我脚高时他更高”则是一种智慧和风趣。
整首诗从远观到近攀,从写景到写人,再到人景交融,层次分明,节奏流畅。诗人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用短短二十八个字,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生动有趣的登山短片。这便是“诚斋体”移步换景、境随心迁的魅力所在。
物我两忘
杨万里诗歌的精髓,在于他能够打破人与自然的界限,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和人一样,有情感,有性格,有生命。他会饶有兴致地观察雨滴落在荷叶上的情景,“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他也会细腻地描绘小虫在夜色中的鸣叫,“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这种对生命的同理心和洞察力,让他的诗歌充满了温情和趣味。
在《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中,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体现得淋漓尽致。
山,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存在。在岭下,它是“伏涛”,蕴含着力量。当人开始攀登,它便开始“争豪”,与人互动,仿佛一个有脾气的巨人。最后,当人自以为已经站得很高时,它又以一个“更高”的身姿,给人以俏皮的一击。
诗人与山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和游戏。登山的过程,也因此从一场体力的考验,升华为一次心灵的交流。诗人在攀登中感受山的脉搏,山也在诗人的注视下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
这种“神与物游”的创作方法,在宋代山水诗中其实是一种普遍的追求。宋代的画家和诗人,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追求在自然中获得精神的顿悟和解脱。他们不再像唐代诗人那样,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强加于景物之上,而是更愿意静下心来,倾听自然本身的声音,发现其中的“真趣”。
杨万里无疑是这方面的高手。他总是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切入事物的核心,捕捉其最生动的一面。比如他写雨,“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雨,在他笔下成了一个有点“小气”又爱嫉妒的顽童,因为嫉妒诗人能看见远山,便故意挂起一帘珠串来遮挡视线。这种奇特的想象,让人读后不禁会心一笑。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颗能够与万物通感的童心,杨万里才能写出“我脚高时他更高”这样充满智慧与风趣的诗句。
人生之路,何尝不是一次不断攀登的过程?我们常常会为一个阶段性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但只要放眼远望,就会发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我们去挑战。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戒骄戒躁,以一种更加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征程。
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让杨万里的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写景,而具有了普遍的人生意义。他通过与一座山的“游戏”,道出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认知、关于永恒追求的深刻哲理。而这一切,又都包裹在轻松、明快的语言之中,毫不说教,让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欣然领悟。
田园之乐
杨万里晚年因不满权臣韩侂胄专权,辞官归隐,在家乡闲居了十五年。这段时光,让他彻底从官场的纷扰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田园生活和诗歌创作之中。如果说,早年的诗歌是他“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体现,那么晚年的作品,则更多地展现了他“独善其身”的闲适与智慧。
在田园里,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他对农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下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诗篇。
同时,晚年的杨万里,更是将他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准了乡村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夏日午后的小憩,会让他写出“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闲适诗句。
可以说,杨万里将“诚斋体”的精髓,在晚年的田园生活中发挥到了极致。他真正做到了将生活融入诗歌,又用诗歌点亮生活。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瞬间的敏感,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回过头再看《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我们更能理解这首诗在他整个创作生涯中的意义。诗中所体现的那种不断攀登、不断发现新高度的精神,不也正是他一生为学、为官、为人的写照吗?
从最初模仿前人,到开创“诚斋体”,这是一次诗学上的攀登。从一个热血的青年官员,到一个洞察世事的归隐诗人,这是一次人生境界上的攀登。
而诗中那种与山同乐、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更是他晚年生活的精神底色。当他放下官场的追逐,他并没有失落,反而在田园的方寸之间,发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真实的世界。就像那个登山者,当他意识到山的无穷高远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获得了另一种快乐——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断发现和探索的快乐。
正如他在另一首著名的哲理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所写的:“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与“我脚高时他更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人生总是充满了新的挑战和风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一颗像杨万里那样,能够随时发现趣味、感受生命、随境而迁的“诚斋”之心。
结语
杨万里,这位南宋诗坛的巨匠,以其清新活泼的“诚斋体”,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他一生作诗两万余首,现存四千二百余首,每一首都像是他与这个世界的一次真诚对话。《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这首小诗,更是以其精巧的构思、明畅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成为“诚斋体”的代表作之一。
诗意不一定在远方,它就隐藏在我们每一次抬眼、每一次迈步、每一次回首的瞬间。杨万里的风骨,不仅在于他敢于直言的为官之道,也在于他热爱生活、与万物同游的诗人情怀。
更多精彩图文:
来源:宁秀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