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栏语书香浸润三晋大地,阅读点亮时代灯火。在这个美好时节,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即将在太原盛大启幕。阅读,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民族精神崛起的基石。从太行山麓到汾河之滨,从千年文脉到转型新篇,山西这片土地始终与文明同行、与书香为伴。为响应全民阅读大会号召,从今天开
市民在山西省图书馆阅读书籍。聂行明摄
开栏语
书香浸润三晋大地,阅读点亮时代灯火。在这个美好时节,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即将在太原盛大启幕。阅读,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民族精神崛起的基石。从太行山麓到汾河之滨,从千年文脉到转型新篇,山西这片土地始终与文明同行、与书香为伴。
为响应全民阅读大会号召,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聚焦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专栏,传递阅读的力量,分享智者的思考,挖掘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助力全民阅读成为三晋大地的时代风尚。
让我们共同以书为媒,以读为桥,在字里行间汲取奋进的智慧,在书香墨韵中集聚发展的动能。
4月6日上午,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二层雅集室内座无虚席,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听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伟讲述《王勃的生命与诗文》;
4月8日下午,太原市图书馆一层少儿培训室内,“书香太原全民阅读推广联盟”阅读推广人卢亚男带着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风一起散步》;
每周六下午,太原学府街读书会都会如期举行,诸多名家在现场共论一本新书,共谈一个话题;
运城“河东书房”以书本、文化遗产、文化活动为载体,不仅展现了河东大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还特别设置了一些体验项目,是当地大人孩子都喜欢去的地方;
山西金控集团旗下山西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的河溿书社,自成立起不断丰富馆藏,目前,已积累与业务相关的书籍及部分人文社科、历史、艺术类书籍1200余册,成为省图书馆的图书流动站。
…………
当晨光掠过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当暮色染红农家书屋的木质书架,无数个平凡的灵魂正被文字点亮。因为阅读,让三晋的美好不止于表里山河,更在人间烟火,在思想的光芒里永恒绽放。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部分设施甚至成为当地文化名片、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去年实施了空间改造,增加读者服务面积9000余平方米,新增和改造阅览座席数2034个,比改造前增加了43.6%,把“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思想落到了实处。
山西省少儿图书馆依托省图书馆文源馆主楼修缮建设,在202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6235.88平方米,设计藏书50万册,阅览座席400个,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少儿读者的阅读和活动需求。
“山西省图书馆馆外环境功能改善项目”初步设计获得批复,24小时书房扩建规划审批取得实质性进展。
晋中、临汾等市级图书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太原市图书馆、晋城市文化馆等场馆实现了从“有”到“优”的华丽转身。这些场馆除了开放更多设施以外,还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延时、错时开放,更好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
针对偏远地区,山西省创新实施“流动文化服务车”工程。在临县文化部门工作的王建军,每个月都带着流动文化车下乡。他说:“车上有2000多册图书,还有数字资源屏,孩子们特别喜欢。”目前,全省已配备流动文化车200余辆,年均服务群众500万人次。
打造公共文化阅读品牌
2024年,省文旅厅围绕深入实施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选塑打造20项省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
其中,“文源讲坛”系列活动依托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实现省内基层全民阅读的广泛覆盖。该活动自2000年创办以来,推出“讲座+热点+阅读”“网红+讲座”“讲座+定制服务”的创新模式,举办“跟着悟空游山西”专题讲座。2024年,共举办各类活动420场,惠及476550人次。“文源讲坛”共举办讲座66场,其中馆内讲座44场,服务8600人次;馆外基层讲座22场,服务3030人次。文源视界举办展览131场,其中线上展览92场,服务20209人次;馆内展览29场,服务409300人次;省外巡展10场,服务22900人次。文化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98场次,服务时长15077小时,参与志愿服务4533人次。
3月28日上午,一堂别开生面的“学习讲堂”微党课在省图书馆“学习书房”进行。当日,山西省写作学会、山西诗词学会、山西省语言学会等单位组织党员来到“学习书房”开展党支部联建活动。在主讲人的认真讲解下,大家对“如何准确认识新时代”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知。
据了解,省图书馆“学习书房”自2023年5月开放以来,凭借“有场地、有设备、有书籍、有展览、有党课”的鲜明特色,已累计接待省内181家机关单位、学校及企业党组织的5264名党员前来参加活动。
智慧图书馆让服务效能倍增
如今,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2024年全省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主要围绕古籍数字化加工、AI图像识别、图书智能盘点等,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山西省图书馆对本馆和祁县、太谷县图书馆的馆藏49种1056册珍贵古籍进行了扫描及数字化加工,通过技术赋能,让古籍从“故纸堆”转变为可感知、可利用、可创新的文化资产,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太原市图书馆推出的“AR古籍展”,用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观众李华体验后表示:“扫描书页就能看到3D文物,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更亲切。”目前,全省已建成智慧图书馆18个,并推出线上展览、直播讲座等配套服务。
在平顺县,村民可以通过“文化云”平台预约一场非遗讲座。该县文旅局干部刘杰介绍:“我们整合了全县文化资源,群众在家就能看演出、借书。”目前全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云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3000万人次。
此外,运城市盐湖区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通过手机APP实现文化场馆预约、活动报名等“一站式”服务;朔州市开发“文化资源地图”,整合全市1200个文化空间信息;晋城市洞头村文旅驿站引入AI导游,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文化体验。科技赋能让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单”。
当阅读迈入新时代,其形态已转型为多元互动、动态融合的立体化沉浸体验。在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滋养下,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文化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更能见证传统文化边界的创新性拓展。当千年书香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浸润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将以更富活力的姿态,在代际传承中激荡出永恒的精神回响。
来源:山西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