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天,韩国政坛的新闻接连刷屏:尹锡悦因戒严风波被弹劾下台,李在明辞去共同民主党党首职务,高调宣布竞选总统。这场政治大戏刚拉开帷幕,就引发了全球关注。尹锡悦在任三年,外交上向美国一边倒,与中国的关系跌至低谷;如今李在明强势出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竞选主
最近几天,韩国政坛的新闻接连刷屏:尹锡悦因戒严风波被弹劾下台,李在明辞去共同民主党党首职务,高调宣布竞选总统。这场政治大戏刚拉开帷幕,就引发了全球关注。尹锡悦在任三年,外交上向美国一边倒,与中国的关系跌至低谷;如今李在明强势出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竞选主张,强调中韩合作的重要性。这场选举会成为中韩关系的转折点吗,李在明的胜算有多大,背后又有哪些博弈暗流涌动?
过去三年,尹锡悦的外交路线让中国倍感无奈。当选总统后,他迅速将韩国外交重心向美国倾斜,多次对中国内政发表不当评论。他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将台湾问题与朝鲜半岛问题相提并论,引发中韩外交风波,直接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即便到了后期,尹锡悦也只是象征性地释放了一些“改善关系”的信号,比如推动部长级会晤,却难掩其真实立场。戒严风波后,他被弹劾下台,却变本加厉炒作“中国威胁论”,通过社交媒体渲染中国对韩国安全的“潜在风险”,试图转移国内矛盾。
韩国外交部多次出面澄清,强调尹锡悦的言论不代表官方立场,韩国致力于维护中韩关系的稳定。对于尹锡悦言行不一的态度,让中国看清了他的底色。三年间,中国始终保持克制,未与他针锋相对,更多是顾及中韩关系大局。两国地理相邻,经济联系紧密,贸然对抗对双方无益。但这种忍耐并非没有底线。如今,尹锡悦因自身失误黯然离场,韩国大选的到来,为中韩关系打开了新的可能。
李在明作为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成为选举的焦点。他的外交理念与尹锡悦截然不同。尹锡悦一味追随美国,李在明却强调韩国需要独立的战略空间。他在竞选活动中明确表示,韩美同盟重要,但不能因此牺牲与中国的合作。2024年,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中韩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互补性极强,韩国半导体、汽车等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疏远中国只会让韩国自食苦果。这种务实态度,与尹锡悦的激进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李在明的立场更倾向于缓和。他公开支持美朝对话,主张通过外交化解紧张局势,与前总统文在寅的路线一脉相承。尹锡悦执政期间,朝韩关系高度紧张,朝鲜多次试射导弹,韩国则加大与美日的联合军演力度,半岛局势空前紧绷。若李在明当选,他可能尝试通过对话降温,甚至在美朝之间扮演调解角色。中国对此持欢迎态度,因为半岛稳定符合区域共同利益。
不过,李在明的这些主张能否落地,取决于他能否赢得选举。目前,他的胜算相当可观。民调显示,李在明的支持率稳定在50%以上,最高达55%,领先第二名近20个百分点。这种优势源于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戒严风波中的表现。当尹锡悦突然宣布戒严,李在明迅速赶往国会,参与推翻戒严令的投票,并在社交媒体全程直播,这不仅让他在政治上得分,还赢得了广泛的公众支持,网络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其次,他成功摆脱了法律风险。此前,李在明因涉嫌腐败等指控背负诉讼,差点失去竞选资格。2024年11月,法院二审宣判他无罪,彻底扫清障碍,为竞选之路铺平道路。
最后,政治格局对他有利。2022年总统选举中,李在明以微弱差距败给尹锡悦,但共同民主党在2024年国会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重创国民力量党。如今,尹锡悦被弹劾,国民力量党陷入内讧,李在明的声势达到顶峰。若当选,他将实现总统府与国会的全面掌控,政策推行更加顺畅。
尽管如此,胜利并非唾手可得。尹锡悦虽下台,却仍未退出政治舞台。他在国民力量党内部保有影响力,近期频繁与党内高层会面,试图推举一位与他立场一致的候选人。据韩国媒体报道,尹锡悦希望通过支持新候选人,换取未来的政治赦免。国民力量党内部对此态度复杂。部分人士认为继续依附尹锡悦会失去中间选民,但他的铁杆支持者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足以影响党内初选。
目前,国民力量党尚未敲定候选人,但党内竞争已白热化。分析人士指出,这场选举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李在明与尹锡悦影响力的较量。韩国选民中,约三分之一的中间派尚未决定立场,他们的投票将决定胜负。距离2025年5月的大选还有一个多月,竞选活动将进入冲刺阶段,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改变局势。
对中国而言,这场大选的结果至关重要。尹锡悦在任三年,中韩关系走向冷淡。他在台湾问题上多次踩线,公开支持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冷嘲热讽,高层互信几乎降至冰点。尽管如此,中国保持战略定力,通过外交渠道维持沟通,避免关系彻底破裂。
李在明强调平衡外交,重视中韩合作的潜力。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3100亿美元,中国仍是韩国最大出口市场。这种经济纽带,是任何领导人都无法忽视的现实。若李在明当选,他可能推动经贸、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重塑双边关系的稳定性。
当然,李在明的当选不意味着中韩关系会一帆风顺。韩国作为美国盟友,在半导体供应链等问题上需顾及华盛顿的立场,可能与中国产生分歧。此外,他的首要任务是国内经济复苏和民生改善,外交精力或受限制。但相比尹锡悦,他更倾向于对话而非对抗,政策基调更具建设性。
选举结果仍存变数。韩国选民情绪多变,国民力量党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一个多月的竞选期,足以让局势发生翻转。中国需密切观察,做好多手准备。无论谁入主青瓦台,中国的核心立场不变:中韩关系需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
这场韩国大选,关乎中韩关系、半岛局势乃至区域格局的走向。每一步都牵动多方神经,每一票都可能改写未来。接下来,就看李在明能否抓住机会,带领韩国走向新方向,也看中韩关系能否迎来期待中的转机。
来源:Thldl李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