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为孩子设计的“火星科研站”到为老年人策划的“人工智能扫盲”,从家门口的“大国重器”讲解到京津冀优秀科普图书联展——全市近3000场科普活动,将北京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打造成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月精彩的科普盛宴。这个9月,北京邀您沉浸式体验一场超大型“科学派
从为孩子设计的“火星科研站”到为老年人策划的“人工智能扫盲”,从家门口的“大国重器”讲解到京津冀优秀科普图书联展——全市近3000场科普活动,将北京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打造成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月精彩的科普盛宴。这个9月,北京邀您沉浸式体验一场超大型“科学派对”。
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
科学普及,是指以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去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相较于以往,北京市的科普工作从“一日聚焦”的集中性、短期性宣传模式,迈入“全月深耕”的常态化、延续性服务新阶段,标志着科普工作迈入法治化、常态化、社会化的新阶段。全国科普月通过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首都群众性科学文化活动,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厚植沃土。
多个科技场馆 为青少年打造全新科普作品
身为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青少年一直是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科普月期间,北京科学中心、中国科技馆等场馆纷纷推出为青少年打造的新科普展览、新教育项目、新主题展厅。
按下按钮“触摸”黄昏、日出、夜色中的云海景观,用偏光镜观察冰晶长大的过程,用榫卯构件在“月球基地”建一座房子……9月,北京市科协举办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大会暨北京科学中心青少年科学教育体验主场活动。
在改造后开放的“求索——科学、技术、社会与生存环境”展厅,小朋友可以观察“人类从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走向星际”的整条主线,并在“长征十号”“月球试验场”“火星科研站”“另一个地球”等展项群中,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去设计。
四年级小学生秦沐辰和弟弟被“火星科研站”吸引,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俩先在科普老师的带领下研究火星地形地貌,再在“火星”上寻找可行的降落地点,最后设计落火降落伞,经过风筒测试和改良后,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户外活动对儿童有着不同于室内的吸引力。北京科学中心打造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户外展示区“科学圆环”9月12日至21日对外开放。展示区广场上超过20个展棚成了孩子们“在玩中学”的乐园,他们观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年的优秀成果,在“发光织物设计”“AI飞花令”等互动项目,与智能机器人互动,在名师指导下动手做“干旱胁迫下白刺形态和生理响应实验”……
9月16日,在中国科技馆全新开放的海洋主题展厅,“奋斗者”号带到深海的泡沫杯与同款泡沫杯同时展出,让人们直观感受到深海压力,一名小观众不由发出惊叹:“水下7000米的压力这么吓人吗?!”据介绍,这个历时3年打造的新展厅以“人海和鸣:从畏惧到共生”为主题,讲述人类与海洋之间从古至今曲折复杂的情感关系。这里不仅展示珍贵的深海生物标本和矿石样品、海洋科考装备实物等,彰显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成就,还使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设计了耳目一新的艺术造型装置。展览还配以《深蓝色的密语》互动导览剧和“海迹寻踪”猜谜闯关游戏,小朋友们在这里沉浸式解谜,玩得不亦乐乎。
科普资源下沉基层 策划看得懂的科普活动
北京全国科普月的一大特点是让科普资源下沉基层,各区均策划组织了大家愿意看、看得懂的科普活动。作为全国科普月的重点活动之一,第十五届北京科学嘉年华选在平谷区举办,除了展示平谷农业中关村、首都物流高地、世界休闲谷建设等成果,还举办炒菜机器人大赛、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科翼讲堂、科普大篷车巡展、科普剧展演、科普好书推广、科技文化进商圈等科学素质提升活动。
近日,平谷金海湖畔上演了一场炒菜机器人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支机器人战队一字排开,化身“大厨”挥勺掌厨,它们既比拼宫保鸡丁、醋熘土豆丝等国民家常菜,以检验在火候控制、料包投放比例等方面的“基本功”,也结合平谷大桃、娃娃菜等平谷特色食材进行创意菜比拼,考验机器人的高效运作能力,鼓励地方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巧妙融合。菜品出锅后,围观的老少观众成了评委,拿着盘子一一品尝。“算合格,照我炒的还差点儿。”市民徐先生一边夹菜给老伴儿品尝,一边评价道。
在昌平区,科普月活动专门设立“科技助老”板块,联动高新技术企业设置助老科技展示区,老年人可以现场学习并体验机器人应用、AI语音助手等智能技术,解决智能技术应用难题,“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板块也面向老年人提供名医义诊、健康讲座等服务。
顺义区的科普月活动在三个偏远村设置分会场,举办社区科普行、AI科普下乡等活动,反诈普法、科普展览和市集特别受村民欢迎。在怀柔区全国科普月科普荟(大集)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十余所科学“大咖”集体亮相,带来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光学原理揭秘、地心透视、岩石奇遇记、恐龙密码、激光加速肿瘤治疗装置等精彩好玩、深入浅出的科普展示。“以前就听说我们怀柔来了很多大科学家,今天在家门口有人给讲解传说中的‘大国重器’了。”怀北镇居民王先生特地带女儿赶到怀柔科学城参加这场科普大集。他的女儿向北京青年报记者展示了自己图文并茂的笔记:“我们下一次班会的主题正好是科技,我打算讲讲恐龙和白垩纪。”
科研人员“执教” 带公众走进AI时代
9月,全市上百家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正在或即将贡献技术“高精尖”、方式“俯下身”的科普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中,除了职业科普工作者,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也围绕人工智能联合开展了多场科普活动。
从诗句文章摘片“灵感叶”,挑选心仪乐器和酷炫风格,再借Suno平台把文字幻化成旋律——在门头沟京西智谷AI人工智能展厅,9月每逢周一的晚上都有一堂免费的AI课堂,这是其中的AI音乐课。AI视频课、AI编程课则分别在每周三、周五的傍晚开课,从AI扫盲到挑战高阶任务,都有科研人员从理论到操作细细讲解。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该课程的报名非常火爆,前几次课场场满员,本月中后期的课也几近报满。报名者中有中小学生,也有想跟上人工智能“脚步”的中老年人。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观众们聆听了一场奶牛智慧养殖讲座,了解现代牧场的科技内幕。展区内,观众戴上VR眼镜,还可以体验虚拟放牧的快乐,解锁无人牧场的科技密码。现场互动游戏“智慧养殖”更是让大人小孩都乐在其中。
中国科学院软件中心专门为中小学生举办了两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主题科普,八大区域让孩子们“玩转”科技一整天。科学家为孩子们深入讲解AIGC知识后当场比赛知识答问,带大家体验AIGC大模型和VR纸盒眼镜、AIGC创意漫画生成,通过系统性学习与实践,提升了大家对前沿科技的认知与应用能力。
京津冀打造“科普阅读环游记”
京津冀科普阅读嘉年华也是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的重要活动之一。9月12日起,8个主题图书展区、6个体验单元、13场科学家讲座活动,串起为期11天的“科普阅读环游记”。
在地坛书市上,“京津冀优秀科普作品展”集中展售三地历年获奖、推荐的优秀科普图书作品;“致敬经典百年科普阅读展”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两个世纪以来的国内外科普经典著作。“漫游地坛”“手工非遗”“神奇技术机械工坊”“天地花鸟与草木岩石的情缘”等6个动手体验单元最受小朋友欢迎。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受邀带来十余场现场讲座。这些元素共同让古典皇家园林变身科普乐园,吸引了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众多爱书人。
京津冀三地在科技创新领域协同并进,在科普方面也携手同行。三地结合自身情况各有侧重,也共享科普资源。
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农书是什么?伽利略制造的最早的温度计利用了什么原理?水垢是什么物质形成的?去除室内甲醛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什么?近两个月来,从潮白河到渤海湾,从燕山余脉到华北平原,京津冀三地的很多市民正在线上参加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比拼科学知识储备,看自己的科学素质水平处于什么层级。
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2022年升级为京津冀赛事后,三地共同办赛,为公众搭建起沉浸式科普学习平台,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崇尚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今年的比赛提供海量题库供网民自测,还有趣味互动可以挑战自我。答题模式包含“每日答题”“挑战答题”“1vs1PK答题”“专项竞答”“测测你的数字科学素养”等。
在“知识含量”全国领先的北京市海淀区,近万市民积极参加大赛。经过线上预赛选拔,6支代表队进入区赛决赛。在科普答题板块,选手们面对不同领域、包罗万象的科普问题竞相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科普讲解环节,各队运用生动的语言给出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天津市津南区,近期举办了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津南区竞答活动暨科普消夏嘉年华活动,市民现场答题赢取礼品,还旁观了一场无人机足球比赛,以及ICode太空探险挑战赛天津预热赛。小选手们通过积木或Python代码指挥机器人完成任务关卡,点燃了对科技的浓厚兴趣。今年底,京津冀三地代表队将齐聚线下总决赛,展开年度冠军巅峰对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