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文化传承——记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面塑非遗文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00:24 1

摘要:山西人爱吃面,也爱做面,有别于以做面泼辣粗犷、爱用辣椒而名声在外的另一个好面大省陕西,山西是以玩转面粉,面食种类各式各样而为人所熟知的。据了解,从可考算起,山西吃面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面食种类有上千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面食之根”。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

山西人爱吃面,也爱做面,有别于以做面泼辣粗犷、爱用辣椒而名声在外的另一个好面大省陕西,山西是以玩转面粉,面食种类各式各样而为人所熟知的。据了解,从可考算起,山西吃面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面食种类有上千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面食之根”。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时期称之为“汤饼”,到了南北朝时期则被称为“水引”,唐朝时期,将面食叫做“冷淘”,当时人们把面条煮熟之后用冷水浸泡冷却,以保持弹性劲道的口感,时至今日,山西人做面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

面,不仅是三晋大地上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人们寄托精神的重要载体,人们创造出了多种关于面的吃法,也利用面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源于生活,亦源于人民。一种以面粉为载体的古老艺术——岚县面塑,历经千年岁月,依然在寻常百姓家的指尖绽放着蓬勃生机。

面塑又称为“面花”,是以面粉为主料,糯米粉、澄面等为辅料,借助剪刀、梳子、竹签等简单工具,通过揉、捏、搓、压、剪、割等数十种繁复手法,并辅以红枣、染色麦粒等点缀,塑造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神话人物、民俗故事等形象的传统民俗技艺。在岚县面塑的表现中,无论是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寓意吉祥的龙凤狮虎,还是传递祝福的寿桃、花馍、爬孩孩等,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岚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民俗信仰的虔诚。

非遗传承人张亮平的面塑工坊一景

精神故乡在山坳里

岚字,素有“山间雾气”之意,置身岚城,让人不禁在脑海中浮现出四面环山、岚河穿境的自然景象。岚县本就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中,连绵起伏的群山更为这个内陆小县增加了一丝自然的神秘。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的岚县,县域内的大部分地貌是山地和丘陵,只有岚河附近的少部分地区为盆地。

从气候来看,岚县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刮风多降水少,农业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因此,当地百姓按照不同的地貌,种植马铃薯、小麦、玉米和莜麦等耐寒粮食作物。在过去,人们种植小麦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由于小麦产量低,白面十分稀缺,只有丰收有富余才会利用面粉捏点有意思的“小玩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岚县人民不再为了粮食问题发愁,曾经捏的“小玩意”也经过创造和发展,逐渐变得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和美观性,成为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

如果说自然条件是岚县面塑发展的前提,那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就是面塑发展的力量之源。艺术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而岚县悠久的历史足以证明,面塑的发展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在人文摇篮中生根发芽的必然结果。目前现存的秀容古城遗址以及隋朝大业年间的砖城遗址,都彰显着岚县厚重的人文底蕴。2005年,在岚县东河村发现了一座元代古墓,古墓中有幅名为“仕女手托面花”的壁画,将岚县面塑的历史追溯至近八百年前。而在乾隆版的《岚县县志》中,“岚县冬长,人喜蒸花”的记载,更是证明岚县面塑最直接的文字史料,对于面塑这种古老而质朴的民俗技艺来说,历史才是最好的说书人。

非遗传承人王冬梅正在现场讲述面塑制作过程

厚重传承下的精湛工艺

岚县面塑之所以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更在于匠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了多样的分类和讲究的工艺。

面塑多按颜色进行分类,以素色和彩色为主。素色面塑质朴典雅,重在造型的简洁生动与神韵传达,依形制与用途又分为吊供和摆供。吊供形小,比如蛇燕燕、青蛙等,一般用绳串挂于门窗,在古代信仰中具有辟邪驱恶的效果。摆供相比于吊供来说,形状更大,如罗汉汉和娃骑狮等,多用于节日祭祀。彩色面塑是近现代以来的新变革,多以红色为主色调,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极具视觉冲击力。面塑兼具食物性和艺术性,如各类素色枣山山、面羊羊等,有些则是单纯的观赏性面塑,通常是彩塑,它们色彩艳丽、制作精细,多为大型组合作品,适用于寿诞、供神祭祀、展览等场合。

张亮平制作的素色面塑

经过多年发展,岚县面塑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制作工艺。有些面塑,如爬孩孩、罗汉汉,注重整体神韵,造型古朴生动,属于单独型面塑;而另一些面塑则由多个部件通过长签等连接组合,层次丰富,如“八仙过海”“游龙戏凤”等,是组合型面塑。

岚县面塑最独特的技艺还在于面塑制作匠人炉火纯青的基底技艺,生熟面结合、发面与死面交替使用,这些都是面塑制作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生面花”制作难度很大,匠人们会根据作品需要,对面团进行拌色,颜色深浅全靠经验掌控,且只有精准控制蒸制时间,才能制作出软硬不同的生面花。那些造型逼真、颜色艳丽、小巧玲珑的生面花,后续会灵活搭配于各种面塑中。整个面塑制作过程包含了搓、捏、剪、割、拼、挤、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压花等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实在是技艺繁复,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张亮平面塑的蛇娃细节

从面塑供会到主题文化节

岚县面塑最盛大、最具根源性的展示舞台,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在岚县岚城镇城内村北街举行的“岚城面塑供会”。相传在古时候的岚城北街,有位年轻媳妇慧莲,丈夫早逝后她独自侍奉失明的婆婆,为了给婆婆治病,她历尽艰辛。在一个风雪夜,婆媳俩宿在一座破庙里,梦中一位白衣仙人以拂尘治愈了婆婆的双目,并传授给慧莲医术。此后,慧莲在仙人的点化下,悬壶济世,普度众生,被人们尊为“白衣大士”。慧莲九十岁坐化之日恰为农历二月十九,老百姓们为了感念她的恩德,就在这一天用面塑摆供祭祀求愿,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每次供会前夕,家家户户通宵达旦蒸制面塑,天不亮便争先在“白衣大士”的庙前抬桌摆供,人们盼望自己的摆供越往前放,愿望便能越早实现。供台绵延千米以上,数百品种、数千件面塑争奇斗艳,场面极其壮观,这条“面塑之河”实际上反映了岚县人民朴素而单纯的“为供塑心”的虔诚希望。

王冬梅制作的“美丽新岚县”组合型面塑

自2007年起,岚县县委县政府依托这一深厚的民俗基础,连续举办“岚县面塑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对岚县民俗供会进行现代艺术节的升级,表明了岚县面塑已经从最初的村民活动发展为更大型的文化集会,也对面塑文化进行了更为整体的传承。

如今的岚县面塑文化艺术节中,为保留传统的祭祀传统,延续了“北街供会”,设置了集面塑精品展、文艺汇演、非遗大集、农特产品展销、招商推介等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环节。在2025年的艺术节中,更是利用科技赋能,引入了AR技术,游客扫描面塑就能看到动态的立体形象。除此之外,岚县面塑文化艺术节与“央博”数字平台进行合作,打造了线上传播矩阵,还创造了“慧莲”IP形象,贯穿整个活动,增强了互动性和岚县面塑的品牌辨识度,实现了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整场活动基本覆盖了岚城城内村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形成了北街核心供会区、东街文艺演出区、南街非遗技艺互动体验区、西街特色美食集市的文化体验区。一幅融合传统民俗、现代艺术、非遗体验、地方美食的繁华图景跃然眼前,极大提升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岚县面塑艺术节年接待游客量能达到18万人次,带动了文旅、服务、电商等相关产业的增收。在如今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人们都想把古老的文化带到观众面前,岚县面塑的发展为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发展样本。

非遗让面塑走得更远

由于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密码和地域民俗情感,岚县面塑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岚县县委县政府就启动了对面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了政府的参与,面塑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更好的引导和传承,也有了更大的影响力。2009年,岚县面塑被列入了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更是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岚县面塑的文化价值获得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实现了从“寻常百姓家”到国家殿堂级的跨越。

如今,岚县面塑盛名在外,这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很多面塑行家最初只是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她们凭借家族传承,从母亲或祖母那辈起就耳濡目染,逐渐进入到了面塑的行业。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建华,她来自于岚城镇南街村,出身在面塑世家,家族技艺传承至她已是第七代,技艺精湛而全面,是岚县面塑传承与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她不仅创办了袁建华面塑艺术专业合作社及文化公司,还主导建立了集制作、展示、体验、培训于一体的袁建华面塑文化大院。通过积极推动面塑产业化,带动了大批的妇女实现就业增收,也促进了技艺的传播。而袁建华的女儿刘丽丽,也在继承母亲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与时代需求,开发了可食用的生日花馍,增强了作品实用性。她还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并组建了传承人交流群体,着重思考面塑的现代化表达与市场转化,增强了岚县面塑的发展活力。

张亮平面塑坊中根雕与面塑相结合的“八仙过海”主题作品

张亮平是2019年山西省第三届花馍艺术展(太原站)中“最佳传承奖”的获得者,也是吕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岚县面塑艺术的骨干力量,他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作品题材涵盖民间传说、节庆符号等,更是将面塑技术和根雕结合起来,创作出了独特的面塑作品。

很多非遗传承人也把面塑技艺带到了大学课堂。王冬梅是岚县河湾村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十分擅长大型主题创作,她多次在各级艺术节获奖,并应邀在北京多所院校长期授课,将岚县面塑技艺带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她的面塑工坊,刚出蒸箱的面团等待被上色塑形,一团团粉色、红色的小面团在她灵活的手中,没一会就制作出了一朵花,后续这些花朵还要经过四天的水分自然蒸发,才能被安装在面塑作品上。

不仅如此,很多村庄也因为面塑而获得了发展,比如岚县普明镇的普明村。作为省级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普明村依托面塑文化产业,形成了以面塑匠人赵军连为代表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团队。在团队的带领下,普明村已成为岚县面塑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

王冬梅现场制作的面塑花朵

在岚县面塑一条街以及各类展会上活跃着众多技艺精湛的面塑匠人,经过多年保护与发展,岚县建立了金字塔式的传承体系,实现了面塑技艺的活态传承。现在岚县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8人、市级28人、县级传承人共计37人;培养了面塑技师1280人;具备基础技艺的群众超过10300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面塑传承群体。这些手工匠人扎根乡土,持续创作,是岚县面塑广泛群众基础和活态传承的坚实保障。

不仅如此,岚县还建立了面塑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了“面塑进校园”标准化课程,确保让传统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对于岚县面塑的保护传承,岚县也并未局限于技艺本身,而是积极拥抱时代,探索产业化道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2020年,岚县建成了面塑一条街,这里集聚了14家生产工坊、1家面塑超市和1家非遗文创中心,并在此基础上与面塑主题公园、文化交流中心进行联动,形成了集非遗传承示范、文化旅游体验、研发、生产、展销为一体的全国首个“非遗文化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年均提供60个固定岗位和700个季节性岗位,直接带动了500余人就业,工坊营收可观,全链条年产值突破500万元,面塑产品远销全国15个省市及海外。

岚县面塑,源自黄土高原古老的祭祀仪式,承载着岚县人民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朴素祈愿。它穿越千年时光,非但未被岁月尘封,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未来,随着全国首个面塑产业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岚县正朝着“孵化龙头企业、年产值破亿、打造‘中国面塑之乡’国际品牌、推动非遗产品走向世界”的目标坚定迈进。“岚县样本”的持续深化,不仅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加丰饶的物质与精神回报,也为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提供了充满希望的新图景。指尖乾坤,塑心载道,岚县面塑的锦绣前程,正随着每一件精妙作品的诞生、每一次文化节庆的举办、每一位传承人的接力,而愈加清晰动人。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李霞
本刊编辑部:杨艺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