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名气、没有预告,她的容颜竟被印上了人民币,静静流传了几十年。
她只是贵州苗寨里的一位普通少女,却在17岁那年被画入历史。
没有名气、没有预告,她的容颜竟被印上了人民币,静静流传了几十年。
而最令人震惊的是——她本人对此毫不知情!直到多年后,偶然间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早已“藏身”于亿万人手中。
她是谁?
石奶引,1961年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庆云乡的一个小山村。
那个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
饥饿、匮乏,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
但即便是在物质如此匮乏的年代,石奶引一家人,依然过得其乐融融。
石奶引是家中老三,排行最小。
从小,石奶引就以乖巧懂事而闻名。
无论是帮父母干农活,还是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她从不叫苦喊累。
石奶引最大的爱好,就是纺织。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寨子里的姑娘小伙,大都身着自家纺织的衣衫。
纺纱、织布,是每个侗家女儿必须掌握的手艺。
石奶引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寨子里人人都夸赞石奶引纺织的衣裳不仅漂亮,而且结实耐穿。
除了心灵手巧,石奶引还长得标致。
在侗族姑娘中,她算得上是一枝花。
乌黑靓丽的长发,水灵透亮的眼睛,尤其是那一笑起来就露出两排整齐贝齿的模样,更是俘获了不少小伙子的心。
然而,石奶引似乎对小伙子们的爱慕不为所动。
她依然我行我素,勤恳劳作。
常常是夜露未晞,她就在田间劳作了。
乌发上还沾着晨露,脸颊已经染上红霞。
或许,正是这种专注和执著,成就了后来令世人惊叹的传奇。
转眼,石奶引16岁了。
这一年,是1977年。
那时候的庆云乡,依然宁静祥和。
青山绿水环绕,侗寨炊烟袅袅。
石奶引和往日一样,和几个姐妹约好,一起去山下的集市赶集。
侗家女儿出门,总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于是,石奶引穿上了自己亲手纺织的盛装,乌黑的长发用一条红头绳高高束起,耳朵上还坠着两个银制的耳环,叮当作响。
等到几个姐妹会合,浩浩荡荡朝着集市进发。
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石奶引和姐妹们穿梭在人群中,东瞧瞧,西看看,不时驻足在一个摊位前。
突然,石奶引感到肩膀被人拍了一下。
她心里咯噔一下,回头一看,是一个陌生男子。
那个男人一脸微笑,旁边还跟着两个人。
陌生男子示意石奶引跟她走,石奶引有些犹豫,但还是跟了上去。
只见那个男人让石奶引站定,随即从怀里掏出一个画夹,飞快地在纸上涂抹起来。
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石奶引甚至都没反应过来。
等她回过神时,那个男人已经收起了画夹,冲着她点点头,便消失在了人群中。
这件怪异的事情,石奶引并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在她心里,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她得赶紧回到姐妹们身边,去采买做针线活计的材料。
如果石奶引知道这个插曲的后续,不知道她会是什么反应。
这个陌生男人,竟是为第四版人民币的头像而来。
他画的这张素描,日后成了石奶引"一夜成名"的起点。
只是,时过境迁,当年的石奶引,做梦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竟会有如此巧合的际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转眼,到了1987年。
这一年,对于中国普通百姓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因为,第四套人民币开始发行了。
当时的石奶引,已经26岁了。
几年前,她嫁给了同村的石学海,婚后生下了一儿一女。
虽然家境贫寒,但在石奶引的持家下,日子还算过得去。
石学海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
论长相,他算不上英俊,但却十分勤恳。
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干活,即便是在最冷的日子,也从不偷懒。
石奶引和石学海,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把式,虽然清贫,却也相亲相爱。
就这样,在平凡的柴米油盐中,石奶引一家人的生活,一天天过去。
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石奶引会因为一次"意外",而名扬四海、家喻户晓。
1987年以后的某一天,石奶引的堂兄从县城赶集回来,特意来看望石奶引一家。
席间,堂兄似乎有心事。
"奶引,你猜我在县城看到了什么?"堂兄神秘兮兮地问。
"能有啥?无非是赶集的人多呗。
"石奶引不以为然。"
我看到有人拿着一张钞票,那上面印的人,和你长得一模一样!"堂兄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崭新的1元纸币。
石奶引接过钞票,仔细端详。
可不是嘛,钞票正面右侧,赫然印着一位侗家女子。
乌黑的长发盘成髻,耳朵上坠着耳环,身着侗族服饰。
若不是亲眼所见,石奶引简直不敢相信,这分明就是年轻时的自己!
消息不胫而走。
很快,整个寨子都知道了石奶引"钞票"的事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想不到咱们寨子出了个大人物!"
"是呀,奶引能被印到钞票上,这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石奶引成了寨子里的名人。
可她似乎并不在意这些。
依旧我行我素,勤恳劳作,相夫教子。
只是,生活似乎并没有因为"一夜成名"而改变多少。
名声远播,清贫淡泊度此生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知晓了石奶引的事迹。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到庆云侗寨一睹石奶引的芳容。
石奶引虽是个纯朴的庄稼人,可面对前来参观的人,她总是笑脸相迎,从不推辞合影的要求。
然而,过度的关注,也给石奶引平静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波澜。
由于人们将她视为名人,当地很多人认为她的生活条件一定很好。
殊不知,石奶引的生活,依然清贫如洗。
由于被认定为"发达户",石奶引一家,竟然被取消了低保。
一时间,流言四起。
有人说石奶引一定暗地里发了财,有人揣测她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面对这些不实之词,石奶引选择了沉默。
她深知,世人的指指点点,不过是看热闹罢了。
真正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
石奶引的淡泊名利,让一位扶贫干部动容。
那是一个秋日,国庆节刚过。
名叫凌裕平的扶贫干部,来到了庆云侗寨。
当凌裕平看到石奶引一家居住的房屋时,禁不住心酸不已。
破旧不堪的木板房,房顶还漏着雨。
屋内,除了简陋的家具,再无其他陈设。
然而,石奶引一家人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凌裕平替石奶引打抱不平。
他当即表示,要帮助石奶引脱贫致富。
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石奶引开始学习种植果树,还养殖起了家禽。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石奶引却从未想过要利用自己的名气牟利。
即便是有人劝她,可以借助名人效应开个店铺,赚些外快,她也婉言谢绝了。
"钱财乃身外之物。
像我这样的人,只要能和乡亲们一起奔小康,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石奶引曾对扶贫干部说。
如今,石奶引已经年过花甲。
回首往事,那个16岁懵懂的小姑娘,已经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可岁月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刻印。
她依旧慈眉善目,笑容可掬。
儿女们都长大成家了。
石奶引最大的乐趣,就是带带孙辈们。
一到周末,孩子们就会带着小的来看望她。
孩子们嬉戏的欢笑声,成了她最动听的音乐。
尽管已经退居二线,但石奶引并没有闲下来。
除了料理家务,她还乐于帮衬村里的公共事务。
村民们有什么困难,也都乐意找石奶引出主意。
大家都说,奶引嫂子不光有智慧,更有一颗善良的心。
石奶引的事迹,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多家媒体采访了她的故事,甚至有出版社找上门,想为她撰写传记。
对此,石奶引总是笑而不语。
"我这个人,一辈子都在农村,没啥文化,也不会说大道理。
俺就一普通人,哪值得让人写书啊。"
石奶引谦虚地说。
然而,正是石奶引的这种朴素,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她用自己的人生阐释了什么是平凡而伟大。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像石奶引这样甘于寂寞、安贫乐道的人,何其多矣。
正是千千万万这样朴实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缔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结语石奶引的人生,是一曲最质朴的歌谣。
虽然清简,却韵味悠长。
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真善美"的真谛。
相较于名和利,她更看重家人的欢笑,乡亲的安康。
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也必将在时光的长河里,散发出永恒的芬芳。
来源:金张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