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假,我有幸赴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参加“认识白俄罗斯:从教育到文化”主题夏令营。七天的研学既是一次文化探寻,也是一场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让我对“全人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跨越山海,奔赴世界课堂
这个暑假
我校19名学子分别走进
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
马来亚大学与剑桥大学
开启了一场
充满收获的暑期研学之旅
这次旅程
不只是地理上的远行
更让同学们
在多元文化碰撞中
拓宽国际视野
激发创新思维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里
提升专业素养
下面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01
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
今年暑假,我有幸赴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参加“认识白俄罗斯:从教育到文化”主题夏令营。七天的研学既是一次文化探寻,也是一场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让我对“全人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师生座谈会上,马科夫奇克副校长提到:“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观点与我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交流中,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教师分享了他们“分层教学”的实践经验: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设计差异化任务,让每个人都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状态。这使我深刻意识到,小学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培养孩子自信心与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其影响可能贯穿孩子的一生。
归来后,我愈发明确了教师的使命: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陪伴成长、传承文化、连接世界。我将把所学融入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实践探索,拓展学生视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师范学院 王哲
怀揣着对远方的向往,我在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开启了一段短暂却深刻的参观学习之旅。当脚步踏入校园,一种异于东亚教育体系的宁静、厚重与艺术气息便扑面而来,让我的心瞬间被好奇与期待填满。
此前,我总以为学前教育不过是“看护”与“启蒙”的初级阶段,但此行的见闻彻底重塑了我的认知。我深切体会到,这里的学前教育并非整个教育过程的“前奏”,而是被视作一个独立、完整且至关重要的“核心乐章”。学习之余,我不禁开始思索:如何将所学的先进教育理念,融入新疆本土的多民族文化与独特地理风貌之中?白俄罗斯教育者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那份自信,以及将其深度融入教育的实践,给了我极大启发:教育的现代化绝非简单的西化或模仿,而是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创新与升华。
于我而言,这次访学之旅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教育理想的重新锚定。未来,我将在挚爱的学前教育领域深耕不辍,努力成为一名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根基,既善于传递知识、更懂得守护童真的教育者。
——文学艺术学院 杨树达
此次白俄罗斯研学之旅,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跨文化的学习经历,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启迪。从城市文化的探访到院校教育实践的体验,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我既见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也汲取了诸多可借鉴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白俄罗斯教育者能将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自然融入日常活动,能通过游戏激发孩子的自主探索欲,更能始终秉持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尊重与支持。
未来,我将把此次研学所得的理念与方法,切实融入专业学习与教育实践中。我会尝试设计更多兼具文化厚度与游戏精神的活动,将重心放在学生的感知与体验上,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兼具国际视野、扎根本土实践的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用更科学、更温暖的教育,陪伴每一个孩子成长。
——师范学院 杨一萱
此次研学之旅,我感受颇深。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暑期学校的课程体系独具匠心,将历史传承、文化感知、教育技术、艺术表达与体育精神有机融为一体,构筑起“完整儿童”的培养图景。这彻底打破了我以往对学科边界的固执认知,让我真切看到教育作为有机整体而存在的另一种可能。
这里的每堂课都遵循“先讲‘为什么’,再教‘怎么做’”的逻辑,将国家记忆、民族性格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为学习者锚定了深刻的价值坐标。中国歌曲、太极拳、皮影戏与白俄罗斯芭蕾、人偶戏、传统胸花在同一时空碰撞对话,让“文明互鉴”从理念落地为生动现实。
这五天的夏令营,是120小时的沉浸式课堂,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我带回的不仅是照片与沉甸甸的纪念品,更有对教师身份的全新理解:教师应是手持火炬的引路人,是民族文化的续写者,更是世界文明的摆渡人。愿这份教育火种,能播撒进更多孩子的心田。
——师范学院 路少波
参加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夏令营,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深度文化体验。从涅斯维日留存的斯拉夫印记,到校园内浸润人心的浓厚学术氛围,每一段经历都在刷新我的认知,让我在跨文化的交流与对比中不断成长。
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教学楼造型庄重典雅,校史馆中留存的诗人马可西姆・坦克的印记、稀有书籍室里陈列的中俄词典,无不彰显着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开放的文化包容力。基础教育系“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彻底打破了我对传统教师教育的固有认知;书法课、玩偶大师课等多样化的特色教学方式,更让我迫切地想要将其借鉴融入中国课堂。
旅程最后一天的艺术盛宴尤其令人难忘:艺术学院里展出的中国人画作、分享的音乐正谱,让我惊喜于白俄罗斯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陶艺、粘花等实践课程让我沉浸其中、乐而忘返;而白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更带来视觉与知识的双重震撼——其独特的钻石造型、数千万册的丰富藏书以及馆内可俯瞰的明斯克全景,深刻印证着这座城市悠久的文化积淀。
这段旅程中的震撼与欢乐,已然成为我记忆中无比珍贵的片段。未来,我也将带着这份宝贵的跨文化视野,在自己的领域里坚定前行。
——文学艺术学院 史志远
02
马来亚大学
当吉隆坡机场的暖风拂过脸颊,我便知晓,这场期待已久的马来亚大学游学之旅正式拉开了序幕。在为期7天的时光里浸润多元文化、汲取学术养分,这段经历不仅成为我大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我心中种下了走向更广阔世界的种子。
尽管行程短暂,这段跨越山海的游学却在我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记。它让我深刻领悟到,学习从不只是课堂上的死记硬背,更是在互动中探索、在体验中成长;世界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辽阔,唯有走出舒适区,主动去感受、去交流、去拥抱差异,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成为具备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
未来,我将带着这段经历赋予的勇气与智慧,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更期待有朝一日能再次踏上这片充满活力与暖意的土地,探索更多未知与可能。
——外国语学院 王聪可
为期7天的研学之旅,是我大学时光里一段珍贵而深刻的经历。它如棱镜般折射出多元文化的斑斓光彩,又如明灯般照亮了我对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与未来方向的新认知。
此行最宝贵的收获,是让我真正体会到:学习远不止于课堂与书本,实践与体验才是让知识内化、升华的核心途径。我开始留意街头融合多种语言的招牌,试着用简单的马来语向当地人问候——即便表达生涩,换来的回应却总是温暖与包容。我也更主动地去体察不同文化中的礼仪与习惯。这些细微的实践,不仅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鲜活立体的理解,更悄然增添了我面对未来的勇气与自信。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愈发坚信,我的使命不仅是熟练掌握语言,更是要成为文化间的桥梁与沟通者。这段旅程必将持续滋养我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激励我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多样、以更清晰的视野走向世界、以更坚定的脚步追寻梦想。
——外国语学院 杨蕊溪
“最好的课堂一直在路上。”这句曾经略显抽象的箴言,在这一周的研学中变得无比真实。对我而言,这次机会远不止于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实践。
与以往在教室中的学习不同,这次研学几乎是纯粹的体验式学习。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与排名的焦虑,每个人都纯粹地沉浸在语言的魅力中。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的动机回归到了最本源的热爱,每一次交流、每一个新发现,都充盈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成就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虽已结束,但它在我心中种下的种子正在悄然生长。我更加确信,最好的课堂从不局限于四壁之内,它就在我们走过的广阔天地之间,在亲身体验所带来的震撼与感悟之中。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探索、持续学习、不断成长,让自己在更广阔的人生课堂中,绽放出属于自我的光芒。
——外国语学院 曾彭瑾
03
剑桥大学
在剑桥大学为期两周的学习中,我重点参与了人工智能模型与生物大健康领域的前沿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深化了我的专业知识储备,更有效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
剑桥的教学模式尤为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引导我跳出单一的专业视角,从自然科学原理、伦理道德规范及实践可行性等多个维度去审视和思考问题,而非局限于知识点本身的记忆与理解。课堂学习之外,我还前往全球排名第五的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位于剑桥的总部进行参观。在那里,我直观了解到生物制药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也近距离接触了高精尖仪器的操作逻辑,这让我对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愈发清晰具体。这段经历更让我建立起跨文化交流的自信:从初次进行全英文汇报时的局促不安,到后来能够主动与教授深入探讨、脱稿完成答辩,再到自如地和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想法……这一系列转变不仅让我愈发成熟,更让我深刻领悟到责任与担当的重量。
感谢石河子大学与父母给予我的支持,让我得以亲身踏上剑桥这片学术圣地,真切体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刻内涵。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沉淀为我人生中的精神财富,持续激励我不断超越自我,勇敢前行。
——生命科学学院 武琪淞
此次剑桥大学“智能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暑期研学项目,让我系统接触到了前沿的设计理念与工具。在为期半个月的行程中,通过实地参访、跨文化交流与实践考核,我不仅深化了对该领域的理解,更对学术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形成了更清晰的认知。
在实践环节,我重点研习了Eco Audit软件。起初面对复杂的操作界面,我一度感到无措;但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通过软件模拟不同设计策略可持续性效果的方法。参访剑桥校区时,许多历史建筑令我深有感触——它们在完整保留原貌风骨的同时,借助现代技术完成了高效的节能改造,生动诠释了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的融合之道。伦敦一日的行程同样极具启发:海德公园的生态修复、大本钟周边的节能规划、泰晤士河畔的环保治理,这些具体实践直观展现了城市规划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系统性价值。
此次研学让我深刻认识到,智能设计绝非单纯的技术应用,更是一场深刻的理念革新,其落地离不开学术、产业与政策的多维协同。未来,我愿将此次所学付诸实践,持续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为绿色转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化学化工学院 刘琪
来源:石河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