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媒体就“你能接受有涉毒历史的艺人举办演唱会吗?”进行投票,网络上有近6万人投票,87%为“不能接受,涉毒行为性质严重,不应公开演出”,8%称“能接受,改过自新后应给予重返舞台的机会”,5%为其他选项。
近日,#涉毒艺人苏永康办演唱会遭网友投诉#冲上热搜。据公开信息,苏永康将于10月初在浙江温州举办演唱会,因其曾有涉毒史,有网友向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投诉。
有媒体就“你能接受有涉毒历史的艺人举办演唱会吗?”进行投票,网络上有近6万人投票,87%为“不能接受,涉毒行为性质严重,不应公开演出”,8%称“能接受,改过自新后应给予重返舞台的机会”,5%为其他选项。
据相关专家介绍,涉毒艺人复出重返舞台,会产生严重不良导向,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会让他们误认为吸毒后容易戒断,且对个人前途发展没有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效仿。当“戒毒很容易”“涉毒无后果”的错误信号通过明星光环放大传播,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涉毒艺人复出绝非个人改过自新的私事,而是关乎青少年禁毒教育的公共事件。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偶像的崇拜往往伴随着无条件的信任与模仿。涉毒艺人复出后展现的“岁月静好”,会向社会传递出严重误导——吸毒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戒断后依然可以风光体面地返回舞台。这种错误示范在流量经济的助推下,极易让青少年产生“吸毒无害”的认知偏差。
某涉毒歌手在短视频平台拥有80万粉丝,其发布的旅游、烹饪视频下不乏“羡慕这样的生活”的评论。这种将涉毒经历与“成功转型”挂钩的叙事,完全淡化了毒品的危害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为追逐流量,主动邀请涉毒艺人参与商演、直播,进一步强化了“劣迹行为可被商业利益洗白”的错误逻辑。当青少年看到曾经涉毒的明星依然能通过流量变现,他们如何能理解“一次吸毒,终身禁演”的严肃性?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曾发出警示:“花在毒品上的每一分钱,都是打在缉毒警察身上的一颗颗子弹。”据统计,2020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6.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2万名,每起案件背后都是缉毒民警用生命为代价的付出。
比如,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的缉毒民警在执行任务时,因保护战友背对镜头,只留下“马赛克人生”的剪影——他们甚至无法以真面目示人,而涉毒艺人却试图在聚光灯下重获掌声,这种对比刺痛了公众的朴素情感。
当涉毒艺人复出言论引发争议时,网友的怒斥直指核心:“牺牲的缉毒警察能复活吗?”这种质问不仅是对个体复出的反对,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守。若允许涉毒艺人通过“卖惨”“改过”博取同情,实则是对缉毒事业的无形背叛,更会让青少年误以为“涉毒成本不过如此”。
当前涉毒艺人复出乱象的根源,在于制度漏洞与执行缺位。尽管《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规定了对劣迹艺人的抵制期,但缺乏全国统一的查询平台,导致商家、平台难以实时核验艺人背景。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为流量纵容涉毒艺人变相复出——通过厨艺直播、生活分享等“去艺人化”内容规避监管,实则仍依赖明星身份的符号价值。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立法+技术+执行”的闭环体系。比如,修订禁毒法明确终身禁演条款,建立全国性涉毒艺人名录并强制平台核验,对违规邀请方、平台方实施“全链条问责”。像浙江宁海县某酒吧因邀请涉毒艺人被罚5万元的案例表明,只有让邀请者和复出者都付出沉重代价,才能形成有效震慑。
青少年禁毒教育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国家禁毒委数据显示,18岁以下未成年人吸毒人数仍占一定的比例,新型毒品伪装成“跳跳糖”“电子烟”等形态渗透校园,更凸显了净化社会环境的紧迫性。对此,家庭需加强监管与情感陪伴,学校应创新禁毒宣传教育形式,社会必须严打涉毒违法犯罪——而禁止涉毒艺人复出,正是这道防线中不容突破的关键环节。
当我们在讨论涉毒艺人是否该被原谅时,请记住:每一个在缉毒一线倒下的身影,都再也等不到“复活”的机会;每一张被毒品摧毁的青春面孔,都再也回不到无忧的岁月。对涉毒艺人零容忍,不是剥夺其改过自新的权利,而是要守住“公众人物不得误导青少年”的底线。唯有如此,才能让“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理念真正扎根于下一代心中。
来源:洞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