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以块根入药,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等功效。其种植需结合生长习性,科学管理,以下从选地整地、繁殖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五方面详细说明:
何首乌正确种植方法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以块根入药,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等功效。其种植需结合生长习性,科学管理,以下从选地整地、繁殖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五方面详细说明:
一、选地与整地
环境要求:喜温暖湿润、半阴半阳环境,耐寒但忌积水,适宜生长温度20-25℃。宜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丰富的山坡、林缘、沟边地块,pH值5.5-6.5为宜。避免连作,忌低洼积水地。
整地步骤:
深翻土壤25-30cm,清除杂草、石块,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如厩肥、堆肥)+过磷酸钙50kg作基肥,混合均匀后耙细整平,做高畦或宽1-1.5m的平畦,畦间开排水沟防涝。
二、繁殖方式
何首乌可通过种子、扦插、块根三种方式繁殖,生产中以块根繁殖最为常用,生长快、产量高。
种子繁殖:
秋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贮藏。春季3-4月播种,温水浸种24小时后催芽,按行距30cm开浅沟,均匀撒播,覆土1cm,保持土壤湿润,约15-20天出苗,苗高10-15cm时移栽。
扦插繁殖:
春季3-4月或夏季6-7月,选健壮、无病虫害的1-2年生枝条,剪成15-20cm插穗(带2-3个节),斜插于苗床,入土深度为插穗的2/3,压实浇水,遮阴保湿,约20-30天生根,成活率较高。
块根繁殖(推荐):
秋季或春季采挖野生何首乌块根,选直径3-5cm、表皮光滑、无损伤的块根,截成5-10cm小段(每段带芽眼),按行距30-40cm、株距20-30cm开穴,每穴放1段块根,芽眼向上,覆土5-8cm,浇透水。此法生长快,2-3年可采收。
三、田间管理
搭架引蔓:出苗或移栽后,及时搭架(如竹竿、木棍),引蔓攀爬,促进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提高光合效率。
浇水与排水: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或积水。夏季高温多雨时,及时清沟排水;冬季控制浇水,防冻害。
追肥管理:
苗期:追施稀薄人粪尿或尿素10kg/亩,促苗生长。
旺长期(5-6月):追施复合肥(N-P-K=15-15-15)20-30kg/亩,配合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
块根膨大期(8-9月):重施磷钾肥(如过磷酸钙20kg+硫酸钾10kg),促块根发育。
基肥充足情况下,生长期追肥2-3次:
中耕除草:幼苗期勤除草,避免杂草竞争;后期结合追肥中耕,保持土壤疏松,但需注意勿伤块根。
修剪整枝:及时剪除过密枝、病弱枝,保持藤蔓分布均匀,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四、病虫害防治
何首乌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根腐病:高温高湿易发,根部腐烂,植株枯萎。防治:选择排水良好地块,避免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土壤消毒(如撒石灰粉),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
叶斑病:叶片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防治:加强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波尔多液。
蚜虫、红蜘蛛: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黄化。防治: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防治。
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咬食块根或幼苗。防治:施用腐熟有机肥,减少虫源;用90%敌百虫800倍液灌根或撒施辛硫磷颗粒。
五、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种植3-4年后采收(块根直径达5cm以上),以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为佳,此时块根养分积累充足。
采收方法:挖取全株,去除藤蔓,洗净泥土,切除地上部分,保留块根。
加工处理:
生何首乌:洗净后切片或切块,直接晒干或烘干(温度≤60℃),避免暴晒导致有效成分流失。
制何首乌(药用需炮制):将生何首乌用黑豆汁拌匀,蒸至内外呈棕褐色,晒干。传统方法为“九蒸九晒”,增强补肝肾功效。
六、注意事项
避免连作:重茬种植易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加重,建议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
遮阴措施:幼苗期需适当遮阴(如搭设遮阳网),避免强光直射;成株后可接受散射光。
冬季防寒: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可覆盖稻草或地膜保温,防冻害。
质量把控:种植过程中禁用高毒农药,确保药材安全;采收后规范加工,避免霉变或污染。
通过科学选地、规范繁殖、精细管理及合理采收,可实现何首乌的高效种植与优质产出。种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生长动态,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来源:幼儿园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