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联合国史无前例的15比0全票谴责,这位以色列总理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24小时内三次点名中国,指责中卡两国策划社交媒体围攻。
本该低调应对国际谴责的时刻,内塔尼亚胡却高调开火了。
面对联合国史无前例的15比0全票谴责,这位以色列总理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24小时内三次点名中国,指责中卡两国策划社交媒体围攻。
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内塔尼亚胡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场舆论反击战能解以色列的燃眉之急吗?
联合国安理会15比0的全票谴责,连平时护着以色列的美国都没投反对票。
这种"史无前例的集体打脸"本该让任何政治家三思而后行,但内塔尼亚胡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9月15日这一天,从耶路撒冷的财政部会议到与250名美国议员的座谈,再到接受媒体采访,他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炸毛了。
每个场合都在重复同一个话题:中国和卡塔尔在搞"舆论围攻"。
这种异乎寻常的密集表态,透露的不是自信,而是深深的焦虑。
当一个政治家开始频繁寻找替罪羊时,往往说明他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更耐人寻味的是,内塔尼亚胡特别强调社交媒体的威力,声称中卡两国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账号推动反以议程。
这种表述与特朗普关于"中国短视频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说法如出一辙,背后的美以联盟痕迹一目了然。
有意思的是,就在内塔尼亚胡发表这些言论的同时,以色列国防军刚刚攻入加沙城。
约3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撤离,这个数字占加沙城原有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如此严峻的军事行动背景下,他选择将注意力转向舆论战场,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显然,传统的军事胜利已经无法为以色列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舆论压力成了比导弹更让内塔尼亚胡头疼的武器。
那么,是什么把这位以色列强人逼到了如此境地?
说内塔尼亚胡现在是"四面楚歌"一点都不夸张。
国际层面,不仅联合国集体谴责,连昔日的欧洲盟友都开始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
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甚至提出要暂停以色列的联合国会员资格,这是自1975年以来最严厉的集体行动。
经济方面,以色列央行预测国际孤立可能严重冲击其高科技产业。
科技合作项目接连被叫停,欧洲市场的准入越来越困难。
更要命的是国内政治危机,司法改革引发的抗议此起彼伏,街头示威已经持续数月。
极右翼盟友天天逼着他"再硬一点",威胁要退出执政联盟。
而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正在自由落体,只有军事行动能暂时提振民意。
最扎心的是个人层面,内塔尼亚胡还面临多项刑事指控,包括贪污、欺诈和背信等罪名。
持续的军事行动成了他拖延司法程序的救命稻草,一旦停火,法庭就会重新启动审理。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况下,转移矛盾成了政治生存的必然选择。
把板子打到中国和卡塔尔身上,既能向国内强硬派交代,又能暗示"我们有外敌"。这招"祸水东引"的政治手法,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不陌生。
特别是在面临联合国142比10通过的《纽约宣言》推动巴以和平进程时,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显得格外刺眼。
就在投票前24小时,他还信誓旦旦地声称"绝不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压倒性的国际反对票数,无异于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内塔尼亚胡这次特别强调社交媒体的作用,其实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正在被无情地稀释。
过去,全球主流媒体大多被犹太财团控制,以色列在舆论战中占据绝对优势。
CNN、BBC这些老牌媒体的报道基调,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国际舆论的走向。
但社交媒体时代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普通网友的声音也能产生巨大影响。
加沙的真实画面通过手机镜头传遍全球,任何官方辞令都显得苍白无力。
据以色列国防军自己的数据,他们在Twitter上有23万追踪者,Facebook粉丝页有38万点赞。
而哈马斯的英文Twitter账号被停用前只有4万追踪者,表面上看以色列占绝对优势。
但问题在于,影响力不再由账号粉丝数决定,而是由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决定。
中国外交官傅聪在联合国用"三个公然"给以色列定性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这种官方权威发声配合民间自发传播的模式,让以色列的宣传机器措手不及。
更让内塔尼亚胡恼火的是,中国网友的抵制行动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力。
从抵制迪士尼到声援加沙,这些民间行动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迅速扩散。
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场从电视台转移到了每个人的手机屏幕。
内塔尼亚胡发现,他们精心包装的宣传在民间舆论面前不堪一击。
这让习惯了控制话语权的以色列政府格外恼火,也解释了为什么他要特别点名TikTok等中国平台。
历史的讽刺在于,以色列自2009年就组建了网战部门,用6种语言经营30个社群平台。
他们每月发布200到300篇博客文章,YouTube上有500多部影片,堪称舆论战的老手。
内塔尼亚胡的这套"甩锅"战术,短期内或许能缓解国内压力。
但从长远来看,这却是一个危险的战略误判。
把中国这样的中立国推到对立面,对以色列到底有什么好处?
中国在巴以问题上一直保持相对中立的立场,既没有像伊朗那样公开支持哈马斯,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偏向以色列。
中国外交部多次呼吁停火,支持"两国方案",这种立场在国际法框架内无可指摘。
但内塔尼亚胡的公开指责,可能会让中国重新审视对以关系。
要知道,2025年前八个月,以色列初创公司融资额突破120亿美元,亚洲投资者占比显著上升。
其中中国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以色列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都不是小数目。
现在好了,一边需要中国投资,一边又要指责中国"围攻",这种自相矛盾让人哭笑不得。
更危险的是,这种"敌人遍天下"的心态,正在让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
卡塔尔虽然在峰会后软化了立场,强调继续斡旋,但阿拉伯世界的不满并未消除。
中国网友的抵制行动也显示,民间舆论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很难通过官方声明平息。
当你开始怀疑所有人都在针对你时,也许该反思的是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别人的动机。
国际政治不是零和游戏,把每个批评声音都当作"敌对势力",只会让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
最讽刺的是,就在内塔尼亚胡指责中国的同一天,卡塔尔首相正在白宫与特朗普共进工作晚餐。
这种"左右逢源"的外交平衡,恰恰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反观以色列,过度依赖美国的单边支持,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显得越来越被动。
中东的和平需要的是对话和妥协,而不是舆论战和相互指责。
内塔尼亚胡若继续在错误道路上狂奔,等待以色列的可能不是胜利,而是更深的孤立深渊。
内塔尼亚胡的密集表态,与其说是外交策略,不如说是内政压力的外溢。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开始频繁寻找外部替罪羊时,往往说明内部矛盾已难以调和。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战注定是持久战,但真正的胜负不在于声量大小,而在于谁能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更具感召力的价值主张。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你更相信官方的解释还是民间的判断?
来源:焰墨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