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秋天一到,不少人肠胃就开始“翻脸”:胀气、腹泻、便秘、没胃口,反反复复,像赶集一样。很多人以为是吃坏了,其实啊,问题根不一定在嘴上,而是在心上——你肠子不舒服,可能是“情绪肠”在作妖!
说起来,肠子这东西,咱都觉得它就是一根管子,负责吃进去、拉出来。可你要真这么想,那可就太“低估”它了。肠子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情绪雷达”,你一烦,一焦虑,它就跟你闹脾气。
别不信,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
咱们老百姓常说:“气得胃疼”“一紧张就跑肚”,听起来像是夸张,其实这话一点都不虚。
咱们的人体有一套神奇的“肠脑轴”,这是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一条双向高速公路。你脑子一有情绪,肠道立马能感知。研究表明,90%以上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也就是咱熟悉的“快乐素”)其实是在肠道里产生的,不是在脑子里!
这就解释了为啥有些人一生气就胃口全无,一焦虑就开始拉肚子,甚至有的人一紧张就上厕所上五六趟。肠子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回应”你的情绪。
有个词叫“情绪性肠易激综合症”,听着高大上,说白了就是你肚子不痛快,其实是你心里不痛快。这种病,在秋天尤其高发。
为啥偏偏是秋天?这事儿还真不止是凉了这么简单。
秋天不是个简单的季节。中医讲:“秋主收”,收的是什么?就是人的精气神也开始往里收,容易悲秋、情绪低落。加上天气忽冷忽热,肠道跟不上节奏,就容易“罢工”。
再看现代医学的说法,秋季气温波动大,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蠕动也容易紊乱。这个时候,有情绪困扰的人,肠道症状最容易被放大。
不少人一查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但肚子就是不舒服,吃点凉的就痛,稍微紧张就拉,吃得多一点就胀,连医生都会说:“这跟情绪关系大。”
说白了这不是“装病”,而是你整个人从心理到生理都在给你发信号。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点:秋天是肠道菌群最容易失衡的时候。天气变化、饮食结构改变,再加上情绪影响,肠道菌群一乱,肚子就出乱子。菌群可不只是帮你消化,它们还影响你的免疫力、情绪稳定,甚至睡眠质量。
一项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情绪性肠道症状患者,在秋季会有明显加重。这不是巧合,而是身体的“季节性反应”。
有些人这时候就开始乱吃药,拉了吃止泻,胀了吃消胀,结果越吃越不对劲。实际情况是,你要先搞清楚“情绪肠”的底子,再对症下药。
很多人一肚子不舒服就归结为“吃坏了”,这思路没错,但也太“浅”了。就像屋里下雨了,你光擦地板,不修屋顶,能管得住下次漏水吗?
情绪肠的出现,吃是“导火索”,但不是“罪魁祸首”。真正的问题,是你心里那点事儿没处理好。
有些人肚子一胀,就不敢吃饭,吃一点就怕拉,长此以往,越吃越少,肠胃更虚,成了恶性循环。其实这时候你该做的,不是猛吃药,而是想想自己是不是太紧绷了,是不是老压着情绪不让发。
还有些人,明明身体挺健康,一到上班、考试、开会就跑厕所,这不是肠子的问题,是脑子和肠子在“串通”,给你“逃避”的借口。
怎么办?不是说你得去看心理医生,而是要学会认清:肠子的表现,其实是情绪的“翻译”。
你可以试着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规律作息,别让肠子“瞎猜”你啥时候吃饭睡觉。
二是适度运动,别小看散步这件事,它能帮你“通气”也通情绪。
三是调整饮食,秋天就别猛吃生冷辣,吃点温润的食物,肠子更受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颗心别老绷着。情绪没疏通,药再好也白搭。
有时候咱得听听肠子的“抱怨”,它不是矫情,是在提醒你:心事太多,才让它吃不下、拉不出、胀得慌。
有些人觉得,情绪影响肠子,是“想太多”的表现,甚至有人说“你就是太敏感”。但真相是,情绪肠不是矫情,是一种真实的身心反应。
这一点,在医疗界也早就被证实了。大脑和肠道之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轴调节系统,出问题的时候,情绪和肠道症状就会互相加重。
简单说,你越焦虑,肠子越闹腾;肠子越闹腾,你越焦虑。
这就像是“肠脑互怼”,谁也不让谁。
所以治疗情绪肠不是光靠药,更不是靠忍。你要做的是,给自己一个“缓冲区”。
别把肠道当成“吃饭的机器”,它更像是你情绪的出气筒。
咱们老话说得好:“人要心宽,肚子才能宽”。你心里堵着气,肠子怎么可能舒服?
你可以试试写日记、听音乐、散步聊天,哪怕是发发牢骚,都比你一个人闷着强。让情绪有出口,肠道才能有“进口”。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别总觉得自己“矫情”。身体的每一次不适,都是在提醒你:该停停了,别太狠自己。
有些病,不是看不出来,而是你根本没当回事。情绪肠就是其中之一。
别把它当小毛病,也别太焦虑它,就是得正视它、理解它、调理它。
说到底肠胃这点事儿,表面看着是吃进去的,实际上是“心里装”的。
秋天这个时候,最容易“情绪上头”,也最容易“肠子下滑”。别一味追着药跑,也别把问题全甩锅给食物。
有时候咱得问问自己:是不是该让心也“消化”一下了?
觉得这话有几分在理?不妨留言聊聊你秋天的“肚子故事”,别害羞,说出来,或许大家都有同款经历!
参考文献:
[1]李志红,王朝霞. 肠易激综合征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2022,23(04):89-91.
[2]刘春,陈建平. 肠道菌群与情绪障碍的关系研究[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21,15(02):112-115.
声明:本文所涉及内容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部分描述为生活类情境模拟,意在帮助读者理解健康知识。
来源:小医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