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争议的焦点,不仅仅是要不要降息,而是降息多少、为什么降、降息的后果又是什么。特朗普还试图通过人事调整来影响政策走向,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9月14日再次将矛头对准了美联储。这一次,他不再只是口头抱怨,而是直接施压,要求美联储在本周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大幅降息”。
这场争议的焦点,不仅仅是要不要降息,而是降息多少、为什么降、降息的后果又是什么。特朗普还试图通过人事调整来影响政策走向,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
当天,特朗普向美国上诉法院提出紧急请求,希望在美联储会议召开前撤换美联储理事库克。
参议院共和党迅速行动,通过投票确认特朗普的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加入美联储理事会。米兰被视为支持宽松政策的人选,加入理事会意味着特朗普在政策制定中将获得更多话语权。
9月15日,美国上诉法院驳回了特朗普的紧急请求,这场人事变动虽然没能完全如特朗普所愿,但已经足以说明,总统正试图直接影响美联储决策层结构,而这在美联储历史上并不常见。
在特朗普看来,25个基点的降息“远远不够”。他直接表示,“必须降息50个基点”,才足以缓解当前经济压力。但这个观点在金融圈内引发了巨大分歧。
Forvis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乔治就提出警告:贸然降息50个基点,可能会让市场误判形势,认为经济已经陷入严重危机,从而引发不理性的恐慌,最终导致经济下滑。
Destination财富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则认为,如果降息是为了支持就业市场,那反而会被解读为美联储主动作为的正面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关键在于,怎么让市场理解“为什么降息”,而不是只关注“降息多少”。
9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刚刚发出警告:美国通胀风险依然存在,美联储需要谨慎应对。8月CPI回升至2.9%,核心通胀更是升至3.1%,远高于2%的目标。
按照传统货币政策逻辑,通胀高企时,央行应该保持紧缩甚至加息。这也是部分美联储内部人士反对大幅降息的理由。
但就业市场的表现却指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美国劳工统计局在9月9日公布了一项重大修订:将在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非农新增就业岗位下调91.9万个,其中6月份数据更是从14.7万人两次下修至-1.3万人。这种离谱的修正,反映出美国就业市场的疲软远比市场预期严重。
鲍威尔也在8月底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首次明确表示对就业下滑的忧虑,并暗示联储可能调整政策方向。他没有再强调通胀为首要目标,而是指出:如果就业风险继续扩大,可能会引发失业率快速上升和企业裁员潮。
在市场层面,投资者早就已经“抢跑”。截至9月中旬,标普500指数接近历史高点,纳斯达克100指数连续上涨,创下过去一年最长连涨纪录。债券市场方面,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降至4月以来的低位,显示市场已经提前消化了至少25个基点的降息预期。
这意味着,如果美联储真的只是降息25个基点,市场反应可能非常平淡,甚至可能出现“利好出尽是利空”的情况。
摩根大通的交易部门就指出,降息当天很可能成为投资者“获利了结”的窗口。尤其是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会在季度末进行资产再平衡,这种结构性抛售压力可能进一步打压资产价格。
美联储的降息并不是孤立事件。当美元进入宽松周期后,全球资本流向将发生调整。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资本回流的机会。
历史经验也表明,降息并不总是利好黄金和白银市场。例如2024年12月,美联储降低利率25个基点后,国际金价却出现大幅跳水,美元指数反弹,说明市场更关注的是降息背后的经济预期。
特朗普希望通过政策刺激提振经济并获得政治支持,美联储则在努力维持其政策独立性。市场参与者则根据数据和信号提前行动,试图从政策变化中获取收益。
在这场博弈里,美联储的最终决定不仅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更是对自身角色的再定义。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调控者,还是在政治与市场压力下寻找“中间路线”,这一次的选择将给未来货币政策留下深远影响。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