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基层的号召,充分发挥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功能,切实增强青年学子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自各高校的三下乡团队于今年暑期走进我市,本期让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基层的号召,充分发挥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功能,切实增强青年学子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自各高校的三下乡团队于今年暑期走进我市,本期让我们走近西南交通大学“七彩电光”志愿服务队,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志愿风采吧~
↓↓↓
2025年9月2日至4日,西南交通大学“七彩电光”志愿服务队赴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开展了一场融思想政治引领、专业实践与民族团结教育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工业考察与互动宣讲,队员们系统梳理了三线建设的精神谱系,切身感受到彝汉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深入了解了国家重器的运行智慧与技术创新,并在与青少年的交流中播撒科学梦想的种子。
追寻三线记忆,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9月2日下午,服务队首站抵达三线建设记忆街区。在关村社区影视长廊收藏馆——“永不消逝的电波”体验区,队员们亲手操作老式唱片机与电报机,聆听岁月之声,感受跨越时空的通讯力量,深刻理解了三线建设时期信息传递的艰难与重要。
随后,队员们走进和平彝族乡“相识馆”,积极向讲解员了解库木文化、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全面认识了该乡的发展历程。讲解员谈到乡情变迁时感慨:“从民主改革废除奴隶制,到彝汉携手共筑‘福满和平梦’,我们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队员们还了解到当地正在推进蓝莓产业链与新水电站规划,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信心。
传承铁路精神,绘就山村新景
9月3日上午,队员们逆大渡河而上,深入胜利村。在铁道兵博物馆,讲解员蔡老师动情讲述成昆铁路西线的峥嵘岁月——建设者以惊人的勇气选择了最险峻的路线,打通西南动脉,籍贯为四川攀枝花的队员感慨万分:“没有三线建设就不会有从七户人家发展而来的攀枝花城,没有铁道兵就支撑不出能产全国超七成钢轨的攀钢集团”。伴随着《卡沙沙》的深情旋律,同学们在英雄功勋墙前肃立缅怀。如今,成昆铁路以电气化、扩能改造等方式不断升级、提速,承载着铁道兵的精神,赓续着红色血脉,助力交通强国。
随后,实践队与胜利村王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走访商业街区时,王书记介绍了当地特产老鹰茶的生长环境与清暑功效。谈及青年返乡,他欣慰表示:“近年回来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借助新媒体推广民宿旅游,年轻人成了‘主力军’。”在彝汉团结方面,王书记说:“村里彝汉群众亲如一家,与对岸凉山州也邻里相依、共谋发展。”站在村中远眺,成昆铁路、关村坝车站与水上公路尽收眼底,它们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发展纽带与幸福见证,也映照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播种梦想种子,点燃少年科技梦
9月3日下午,实践队先后来到流黄水小学和新河小学,开展“传承的力量:从小种子到大梦想”主题宣讲。队员以“初心种子”为喻,向孩子们生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种子生长所需的阳光雨露。在“谈谈生活中的‘24字’”互动环节,孩子们踊跃发言:“爱国,从佩戴好红领巾做起”“文明,从不乱丢垃圾做起”。清亮的童声诵读中,美好的信念悄然生根。
队员们还带领小朋友写毛笔字、剪纸、绘制青花瓷,在一笔一画、一剪一刻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主题宣讲的“致敬种树人”部分,队员结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讲述“两弹一星”精神。“电能课堂”上,队员借助当地水电站实例,用通俗语言讲解发电、输电与用电知识,并指导大家制作手摇发电机。孩子们认真完成拼插、固定和接线等步骤,最后高高举起作品,与实践队员合影留念,科技的梦想悄然点燃。
探访大国重器,明确电气人使命
9月4日上午,实践队走进大渡河枕头坝一级电站。在接受安全培训后,队员们步入厂房,水轮机轰鸣作响,重器运行的震撼直击人心。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讲解了电气接线、调速与冷却系统的工作机制。登上坝体,队员们实地探究闸门结构,并听取“三进三出二监测”鱼道的创新设计介绍,深入理解重大工程与生态环保和谐共生的理念。
座谈中,针对队员提出“企业青睐怎样的人才”的问题,枕头坝公司李书记表示,除扎实专业能力外,责任意识与“听懂-执行-反馈”的综合能力同样关键。工作人员还介绍了智能化升级项目,包括计算机智能识别油、火风险并实时反馈至中控室的风险监测系统,以及借助VR实景体验作业场景的安全教育系统。队员们随后在实验室亲身体验触电与高空坠落模拟,进一步加深了对安全生产的理解。
通过此次实践,西南交通大学“七彩电光”志愿服务队不仅深刻领悟了三线精神、铁路精神的内涵,也在实地调研和互动宣讲中增强了服务国家、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感。队员们表示,将把所学所感转化为前进动力,以专业所学“电”亮民族未来,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本次活动也为乐山区县的发展注入了青春视角与高校智慧,有效搭建了校地合作与民族共融的桥梁。
编 辑:曾椿竣
一审一校:李蒙希、段 蕊、王美林
二审二校:杜寿松
三审三校:唐龙坤
供 稿:西南交通大学
来源:乐山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