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爱的读者们,是否总觉得,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的影片,我们行色匆匆,却常常在某个瞬间,被一句突如其来的老话击中,心头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那些说不出的遗憾、温暖与感慨,竟都被古人早早写在了诗句里?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
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
而李商隐的《锦瑟》,则把这种时光里的怅惘写得婉转又深沉: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这首诗时,总忍不住想,李商隐想起的“华年”是什么?是某个人,还是某段未完成的事?可细想来,我们不也一样吗?回望过去,总有那么些时刻,当时只道是寻常,直到后来才明白,那竟是再也回不去的珍贵——这大概就是“当时已惘然”的真切,不是不懂,是懂的时候,已经晚了。
杜牧在《送隐者一绝》里,又把时光的公平写得冷峻: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是啊,世间哪有什么真正的“例外”?再显赫的地位,再富有的身家,都挡不住白发爬上鬓角。就像我们看着父母眼角的皱纹,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第一根白发,才忽然懂,岁月这把刀,对谁都一样温柔,也一样无情。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则更直白地撕开了“物是人非”的真相: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每年春天,楼下的花都会准时开,可看花的人呢?去年一起赏花的朋友,今年或许已经远走;去年还能陪我们散步的人,今年或许已经不在身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是花变了,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心境,都跟着时光走了。
可时光从不是只有冰冷的一面,它也藏着给人的底气。明代谢完淳的《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里,那句“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读来就让人心里一暖:东风吹柳绿毵毵,千里相思一月三。
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谁的日子没有“风尘”?工作不顺、生活难捱、前路迷茫,可这句诗像一双拍在肩膀上的手,告诉你“别怕,路还在”。就像我们深夜加班回家,看着路灯下自己的影子,忽然想起这句话,脚步就又轻快了些——再难,也总有往前走的路。
而高适的《别董大》,则把对友人的劝慰写得豪迈又有力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冬里的送别,本该是凄凉的,可高适偏不写悲戚,只说“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哪里是安慰,分明是对朋友的信任,也是对生活的底气。就像我们送朋友去远方打拼,说不出太多煽情的话,只把这句诗发给TA,TA就懂了:你很棒,走到哪里都能发光。
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则藏着最朴素的温暖: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华丽的场景,只是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就着昏黄的灯光,说说这些年的日子。这不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幸福吗?疲惫的时候,想起家里的那盏灯,想起家人的唠叨,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白居易的《小岁日喜谈氏外祖女孩满月》里,那句“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则道尽了情感的真相:
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
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东西少了才珍贵,可感情不一样,越老越醇厚。就像爷爷奶奶对孙辈的疼,比当年对父母还要多几分;就像我们长大后,对父母的牵挂,比小时候更沉几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情,从来不是越走越淡,而是越沉越浓。
可人生哪能事事圆满?那些说不出的遗憾,也被古人写进了诗里。佚名的《铜官窑瓷器题诗》,一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道尽了错过的无奈: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不是不爱,是相遇得太晚。就像我们遇到一个很投缘的人,却发现TA早已成家;就像我们终于懂了某件事,却发现机会早已过去。这种“错时”的遗憾,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每个人生命里,都可能遇到的怅然。
张籍的《节妇吟》,则把“有缘无分”写得克制又悲伤: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含泪把明珠还回去,不是不感动,是“已嫁”的身份,让这份心动只能藏起来。生活里,我们不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吗?遇到一个很懂自己的人,却因为早已拥有了另一份责任,只能笑着说“太晚了”——这份遗憾里,藏着的是对现有生活的坚守,也是对错过的无奈。
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里,那句“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则把“恨”与“老”连在了一起: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没经历过离别的人,大概不会懂,怎么会有人因为伤心而早早白头?可当我们真正失去过一个人、一段感情,就会明白,那些熬不过的夜、忍不住的泪,真的会刻在脸上、落在发间。原来“白头”不只是时光的痕迹,也是心事的重量。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则把“关系的变化”写得让人揪心: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美的愿望啊。第一次见面时的客气、欢喜、小心翼翼,多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可走着走着,有的人就变了,有的关系就淡了。就像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慢慢变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就像曾经很在意的人,慢慢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不是不难过,是难过之后才懂,有些关系,终究抵不过时光的冲刷。
清人赵艳雪的《和查为仁悼亡诗》里,“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则藏着对“完美破碎”的惋惜:
逝水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我们总希望,美人永远年轻,名将永远英勇,可现实是,美人会老,名将也会败。就像我们看着喜欢的演员慢慢老去,看着曾经崇拜的人走下神坛,心里会难过,可也慢慢懂了: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那些曾经的美好,已经足够珍贵。
魏子安的《花月痕》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则是对人生的警醒: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利场者宜作旁观者。
人生没有回头路,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遗憾。就像我们年轻时,因为冲动说了伤人的话,因为任性做了后悔的事,后来想弥补,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这句诗不是要我们活得小心翼翼,而是要我们学会珍惜——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的选择。
还有那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的谚语,也道尽了成年人的隐忍。不是不会哭,是没到最痛的时候;不是不脆弱,是把脆弱藏在了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就像父亲在奶奶走的时候,明明红了眼眶,却还在安慰我们“没事”;就像朋友丢了工作,明明很难过,却还笑着说“重新再来”。那些没掉下来的眼泪,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痛。
来源:雅颂诗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