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色笼罩下的瓯江,浪花卷走了18岁少年吴昱豪最后的体温。当他的遗体在永嘉三江码头被发现时,母亲跪在江畔的哭喊撕破了温州三月潮湿的空气——“我是罪人,我该陪着他啊!”这个被悬赏20万元寻回的年轻生命,用最决绝的方式,将家庭疏离与青少年心理困境的残酷真相,抛向整个
暮色笼罩下的瓯江,浪花卷走了18岁少年吴昱豪最后的体温。当他的遗体在永嘉三江码头被发现时,母亲跪在江畔的哭喊撕破了温州三月潮湿的空气——“我是罪人,我该陪着他啊!”这个被悬赏20万元寻回的年轻生命,用最决绝的方式,将家庭疏离与青少年心理困境的残酷真相,抛向整个社会。
3月25日晚10点,吴昱豪将手机、身份证与电动车整齐地留在瓯北大桥桥头,走向江畔淤泥滩涂。监控中他最后的身影——一袭黑衣、步履缓慢,像被抽去灵魂的提线木偶,成为全城搜救的起点。家人翻遍他社交账号,未发现异常动态;同学回忆他最后一条消息是“约好下次打球”;教练证考试通过的消息,还躺在未拆封的快递箱里。
“他连告别的话都没留。”舅舅梅胜顺至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个曾笑着说要“闯荡世界”的少年,“明天有事,不回来了。”没有争吵,没有征兆,唯有潮水般的沉默,淹没了所有求救信号。
“他走的时候连句话都没留,我要是多陪陪他……”吴母的痛哭撕开了当代家庭关系的隐痛。这对父母常年奔波于义乌工厂,将儿子托付给祖辈照料。每周两次的例行通话,总以“店里忙”“作业写完没”匆匆收尾。直到整理遗物时,母亲才发现儿子日记本上反复出现的句子:“他们爱我,但不知道我需要什么。”
在温州这座经济活跃的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正暗潮涌动。数据显示,当地中学生抑郁检出率超35%,但心理咨询资源严重匮乏:永嘉县仅两所中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社区心理服务站形同虚设。吴昱豪的悲剧并非孤例——去年该市青少年自杀事件同比上升28%。
吴昱豪的离去,为全社会敲响警钟。现在的家庭需重建“弹性亲密关系”——既不过度干预,也要主动倾听;学校应推行“生命教育必修课”,将情绪管理融入日常教学;社会需织密“心理安全网”,在社区、医院、学校间搭建联动机制。但更多改变需要全民参与。
来源: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