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是搞了个“开放后厨”,本想证明自己没问题,结果反倒引来了更多讨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操作根本没抓到重点,甚至有点像在自说自话。
最近西贝这事儿越闹越厉害,已经过去好几天了,热度非但没有降下来,还越来越高了。
西贝老板一波接一波的操作,更是让人看得有点哭笑不得。
先是搞了个“开放后厨”,本想证明自己没问题,结果反倒引来了更多讨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操作根本没抓到重点,甚至有点像在自说自话。
说真的,全世界就没有哪家饭店的后厨,能经得住这么大规模、无死角的盯着看。
后厨不是实验室,是实打实要出餐的地方,再规范也有日常操作的烟火气,哪能做到“无懈可击”?
更让人费解的是,老板好像真觉得自己家所有食材都是“严选好物”,完全不怕外人来看。
可他忘了,后厨里不光有食材,还有一线员工,对员工来说,这就是份打工的活儿,不可能人人都像老板那样,能精准应对各种突发的询问和镜头。
结果也不出所料,不少媒体去后厨采访时,没费多大劲,员工几句话就说出了记者都没想到的内容。
看视频里记者那反应,明显是被这种“坦诚”惊到了,甚至有点无奈,本来可能只是想了解下情况,没想到直接挖到了这么多“意外信息”。
更荒诞的是老板自己的关注点,直到现在,他还在纠结“是不是预制菜”这个事儿,一遍遍说“我们不是预制菜”,觉得自己特别委屈,还想给消费者科普预制菜的定义。
可大家真正在意的,根本不是预制菜,都已经2025年了,谁还没吃过预制菜?
平时点外卖、逛超市买速食、甚至去吃广式早茶,早就被预制菜渗透了,大家对“预制菜”没那么敏感,真正敏感的是价格。
去过菜市场的人都知道一斤菜多少钱,吃过其他饭店的人也清楚同类菜品的定价,点外卖时更是会对比性价比。
预制菜的标准可能有分歧,但“贵不贵”这件事,消费者心里门儿清。
就像有人说的,现在连拼好饭都吃习惯了,这个时候跟大家掰扯“预制菜的定义”,多少有点不接地气了,谁还不是个“重度预制菜用户”?
从业者之间聊标准、聊工艺没问题,但想让消费者按商家的定义来接受价格,这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大家都不傻,知道餐厅要保证出餐速度,完全不用预制菜根本不现实,除非后厨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能瞬间做菜。
很多人自己在家做饭嫌麻烦,也会在电商上买预制菜自己加热,对预制菜本身没那么排斥。
核心矛盾从来不是“用没用预制菜”,而是“花这个钱,吃到的东西到底值不值”。
这事儿其实看看蜜雪冰城就懂了,为什么蜜雪冰城在舆论场上几乎没输过,关键就是价格。
它的定价摆在那儿,大家都明白“一分钱一分货”,哪怕偶尔有争议,比如有人说“柠檬是不是隔夜的”,评论区里反而会有人替它说话。
“这个价格能用真柠檬就不错了,哪还能挑隔夜不隔夜?”甚至有人会说“都怪我昨天没下单,不然也不会有隔夜的”。
你看,价格到位了,消费者觉得值,谁还会跟你掰扯那些细枝末节的概念?
西贝要是能把价格降下来,情况绝对不一样,要是能便宜30%,骂声至少少一大半。
要是便宜60%,估计没几个人会再揪着这事说,真要是便宜90%,说不定网友都得反过来维护它,连之前吐槽的人都得闭嘴。
道理就这么简单,可西贝偏偏不往这上面想,还在执着于讲“预制菜标准”,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想谈价格就别说话,等新热搜出来大家自然会忘,非得跳出来给网友“上课”,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一边搞开放后厨想当“正面教材”,一边又没教会员工怎么应对媒体,结果漏洞百出。
更有意思的是罗永浩这次的参与,支持罗永浩的人,未必是多喜欢他,换个事儿说不定还会跟他争论,但这次大家都站在他这边。
连罗永浩自己直播时都懵了,说本来以为餐饮行业水很深,之前跟星巴克打交道还吃过亏,没想到这次这么顺,“关键这风还是他们自己吹的”。
本来事情差不多该告一段落了,罗永浩自己都觉得过了,发微博说“事情就到这了”。
西贝老板也想降温,发了聊天截图出来,可发截图就好好发,偏偏又提了罗永浩,直接把人又“点燃”了,现在罗永浩要请他直播辩论,这接还是不接?
其实到现在,大家看的已经不只是“预制菜”或“价格”了,更多是企业面对争议的态度。
消费者要的不是长篇大论的科普,也不是刻意营造的“透明”,而是实实在在的诚意。
价格匹配价值,有问题就直面,别总绕着弯子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要是连消费者真正在意什么都搞不懂,再这么折腾下去,也只会让闹剧更严重。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