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之涣出身于世家大族,没有从军经历。他曾担任过县主簿等文职官职。他的诗歌多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戍边生活等为主题,如《凉州词》《出塞》等,虽诗中有着浓郁的边塞气息和对军旅生活的生动描绘,但这是基于他对边塞的了解以及文学创作的才华,而非源自亲身的从军经历。
王之涣出身于世家大族,没有从军经历。他曾担任过县主簿等文职官职。他的诗歌多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戍边生活等为主题,如《凉州词》《出塞》等,虽诗中有着浓郁的边塞气息和对军旅生活的生动描绘,但这是基于他对边塞的了解以及文学创作的才华,而非源自亲身的从军经历。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绛州(今山西新绛)人,自幼聪颖好学,十几岁就能精通经籍,善作文章,但科举上屡举不第。开元十四年(726年),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后因受人诬谤,拂衣去官。
王之涣在弃官后游历四方,曾到过唐代属陇右道的凉州,在武威王之涣登上孤城,眼前山川雄阔苍凉,黄河汹涌澎湃,又听到戍边士兵的哀怨离愁,有感而发创作了《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描绘了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朝廷疏于关怀的不满,成为边塞诗的经典之作,也让武威借助这首诗为更多人所知晓。
王之涣是否去过玉门关并无确切的历史记载,但从他的诗作来看,他对玉门关有着较为生动的描写,有可能是亲身经历所见所感。不过,也有可能是他根据听闻或想象进行的创作。所以,不能肯定地说王之涣一定去过玉门关,但存在这种可能性。
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再入官场,任文安郡文安县令,以清白、公平著称,同年二月十四日,因疾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来源:北冥有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