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拥抱当代生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08:00 1

摘要:昨天,天坛公园神乐署里,传承数千年的中和韶乐再度奏响。乐声流淌,古韵悠悠,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首场活动——“对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拉开了序幕。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价值”“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深入展开对话交流,致力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

昨天,天坛公园神乐署里,传承数千年的中和韶乐再度奏响。乐声流淌,古韵悠悠,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首场活动——“对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拉开了序幕。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价值”“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深入展开对话交流,致力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拥抱当代生活。

保护活态文化惠及更多公众

“我们相聚在神乐署,欣赏优美的古乐,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理念和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率先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北京这座活力之城,始终坚信文化与遗产的力量,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包容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护传统与拥抱现代之间实现和谐统一。”

在对话环节,“包容创新”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关注点。

“我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今年已经整整40年。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过去的文物保护强调的是保护静态的古遗址,如今人们更多地意识到,还要保护那些活态的、不断‘生长’的遗产。由点到面,保护一个古建筑群、一条城市轴线,甚至跨越地域的一条文化交流的廊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中轴线、大运河和丝绸之路。”

文化遗产正通过多元化的保护方式,在包容创新中走向公众。

“在北京,每一处遗址发现后,我们都希望它能建成一个美丽的公园。”单霁翔举例,从圆明园到金中都、琉璃河等,昔日沉寂的遗址正在打造成公园,给人们带来更多文化惊喜,“人们喜爱这些文化遗产才会尊重它,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惠及更多公众。”

“近几年,中国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有一个亮点就是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融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接过话茬儿。他说,北京中轴线就是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合”,“天坛神乐署的中和韶乐,就是在世界遗产地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似的还有福建的泉州南音,这些‘活态文化’让公众对于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创提升文化遗产魅力

在伊琳娜·博科娃看来,文化不仅能增强社会包容性、营造归属感,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为世界树立了典范——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5%。”

作为公众对话文化遗产的媒介,博物馆发挥着重要的阐释作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春法说,文创产品和文化创意节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优秀的文创作品可以延伸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播途径,吸引人们走近文化遗产,直观感受心灵的震撼。”

为了满足公众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博物馆正在热切拥抱数字化。“去年,配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三星堆特展,我们举办了《奇遇三星堆》数字展,两个展览相得益彰互相引流,一票难求。目前,数字展已经走遍全国30多个城市,观众达1000万人次。”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孙小兵分享了科技赋能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经验。他说,该中心在传统文物展览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搭建新场景,在数字化展览呈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通过科技手段活化利用文化遗产、馆藏文物,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国际传播,“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博物馆将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得更远。”

用科技“唤醒”文物成果丰硕

科技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监测开辟了崭新路径。

“科技是赋能中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我们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在大型考古遗址的现场,乃至发掘出来的文物现场保护,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抛出议题,邀请大家共话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海洋出土文物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类型。在水下遗址考古勘探工作中,我们会用到磁力仪、侧扫声呐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发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治国最先应答。他举例,近几年,考古工作者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南海沉船开展了水下考古调查,成功提取了一批水下文物,“科技手段在考古领域有了很多深远的应用。”

从“大遗址”的发掘,到用科技“唤醒”文化遗产,文物工作者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故宫博物院一直在致力于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物的修复相结合。故宫博物院文保标准部主任曲亮分享了该院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的经验。“我们联合中国科学院的一些机构开发了专用的文物检测和保护设备,形成了一些科研成果。”他说,故宫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希望邀请科技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同行一道,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出中国专家学者的声音,“把中国经验传播出去,促进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均衡性发展。”

“社会力量也应该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羽带来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进展。该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了“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打造了“识典古籍”的数字化平台。“我们希望利用企业的科技能力和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规模、可持续、高效率。” 本报记者 李祺瑶

链接

首批17处“会客厅”亮相

本报讯(记者李祺瑶)昨天,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首场活动——“对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天坛公园神乐署启动。太庙、天坛、先农坛庆成宫等首批17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场地公布。今后,这些会客厅将举办贯穿全年的大讲堂、研讨会、沙龙等常态化论坛活动。

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自2022年创办以来影响力迅速扩大,已成为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为持续推进全球文明互鉴,实现文化交流常态化,今年,北京文化论坛创新设立“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将常态化组织国内外文化领域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围绕文化传承发展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对话合作,打造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

首批17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场地以文化保护腾退空间为主,承载了厚重的古都历史底蕴,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主办方将根据学术交流、对话研讨等不同性质和主题,精心选择符合活动需要的举办场所,非会期恢复这些场所的日常功能,更好推进北京老城文化文物空间的活化利用。

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承办方将整合、对接北京市现有优质文化活动和演出,重点吸纳文化属性强的论坛类、对话类、学术交流类活动,作为北京文化论坛常态化活动。同时,会客厅还将与各领域企业、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完善的招商推广和会员募集机制,不断拓展市场优质资源纳入论坛常态化组织运营体系,进一步增强论坛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