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书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否也有现实中的人物原型呢?有一种观点认为,盛唐时期的悟空法师,极有可能就是孙悟空的历史原型。
当谈及《西游记》中唐玄奘的原型,人们都知道是唐初那位远赴天竺取经的玄奘法师。
那么,书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否也有现实中的人物原型呢?有一种观点认为,盛唐时期的悟空法师,极有可能就是孙悟空的历史原型。
悟空法师生于盛唐,和玄奘法师一样,怀着对佛法的虔诚与追求,从长安启程,沿着丝绸之路,穿越茫茫沙漠与戈壁,历经千难万险抵达印度。
在那佛教的发源地,悟空法师一待就是几十年,沉浸在佛法的浩瀚海洋中,潜心钻研,精进修行。
然而,当他学有所成,满心欢喜准备回归故土时,却发现国内局势已天翻地覆。
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使唐朝国力急剧衰退,社会陷入动荡。吐蕃趁唐朝内乱,悍然出兵,迅速占据了河西走廊。这一咽喉要道的沦陷,犹如一把利刃,切断了悟空法师回国的归途。
把时间回溯到天宝十四载,但凡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这一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的战火瞬间点燃,迅速席卷大半个唐朝。
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从西域抽调大批安西、北庭的主力军队回援。兵力一被抽调,西域地区顿时防御空虚,吐蕃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会,立刻调集大军,对西域和河西走廊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此危难关头,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深知西域局势的严峻,他向朝廷建言,必须尽快派人前往安西和河西,整顿防务。
郭子仪
最终,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临危受命。
郭昕肩负使命,奔赴安西。
郭昕
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可以说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郭昕到达安西不久,局势愈发恶化,河西走廊很快沦陷。西域就此成为与唐朝本土隔绝的飞地,唐朝再也无法向这里输送一粒粮食、一文钱财。此后,唐朝虽试图重新打通河西走廊,但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敌环伺,国力大不如前,实在无力再对西域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就这样,郭昕和他率领的安西军与朝廷彻底失去联系。
当时,唐朝皇帝和满朝文武都认为,河西走廊已失,安西的处境想必也极为艰难,凶多吉少。再加上朝廷要应对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财政、兵力都捉襟见肘,自顾不暇,对安西地区只能无奈放弃。
直到十几年后,郭昕军中的军师从北庭出发,借道回鹘,长途跋涉,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抵达长安,这支孤悬西域多年的军队才与大唐中央取得联系。
军师带来的,仅仅是一句话:
“孤悬西域的安西军队没有逃跑,也没有被打败,我们依然在坚守,西域仍是大唐的疆土。”
这句话传到朝堂之上,满朝文武无不为之动容,许多人潸然泪下。然而,此时的唐朝,已拿不出实质的兵马钱粮去支援这支孤军。
不久之后,北庭也被吐蕃攻陷。从这以后,安西军彻底成为一支没有后援、孤立无援的军队,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音信全无。此后,关于安西军的活动,只能依靠出土文物以及史书中只言片语的记载来推测。
众多学者经过研究推测,安西军极有可能一直坚守到唐宪宗元和三年。
若从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算起,安西军孤悬西域,顽强坚守了整整53年;即便从永泰二年郭昕进入安西开始计算,也长达42年。
42年,足以让一个热血青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
在这漫长岁月里,他们面临着物资匮乏、兵力损耗、敌人不断进攻等重重困难,但始终高举大唐的旗帜,让它在万里之外的孤城上猎猎飘扬,彰显着大唐的威严与不屈。
关于安西大都护郭昕,史书中最后一则确切记载,是贞元六年悟空法师从印度回国时的经历。
当时悟空因回国道路受阻,辗转前往安西,在那里见到了郭昕。
从那之后,史书中便再无郭昕的消息。
对于郭昕的结局,有学者推测他或许并未战死,而是退往唐朝的盟友回鹘境内。
但这一推测存在疑点:郭昕若已到回鹘,为何不设法归国?因此,更多人倾向于认为,郭昕和他麾下那些英勇的将士们,最终都战死在元和三年的求子城,用生命捍卫了大唐的荣耀与领土。
悟空法师与安西军的故事,虽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尘封,但他们的坚韧、忠诚与不屈,犹如夜空中闪耀的星辰,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敬仰。
来源:古书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