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吵,你越要静:给内心搭个“安静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7:48 1

摘要:消息轰炸,会笑着说“马上处理”;截止日期迫近,会强撑着说“没问题”。

“我真的好想静一静。”

朋友发来这条消息时,刚刚结束一天中的第七个线上会议。

屏幕里的声音还未完全消散,手机的提示音又此起彼伏。

她的内心像湍急的河流,找不到停靠的地方。

作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外界越吵,我们越要给自己主动降噪。

世界的喧嚣,从未停止

如今,通讯越来越便捷,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宁。

每个人都在扮演“随时在线”的模范生。

消息轰炸,会笑着说“马上处理”;截止日期迫近,会强撑着说“没问题”。

生活看似越来越丰富,内心的宁静反而被掏空了。

于是,越来越多人发现:

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沟通便捷,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心力交瘁。

人心如同一间需要定期打扫的房间,面对过度喧嚣,其实早有信号。

如果你经常出现下面这3种状态,正是内心在向你发出提醒:

是时候为自己搭建一个“安静角”了。

1.注意力粉末化

常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很难专注完成一件事,总是不停地切换任务——刷几下手机,回几条消息,做几行PPT……

习惯性分心、不断被外界信息打断,难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效率低下却异常疲惫。

总感觉忙忙碌碌却成果有限,内心躁动不安,很难享受当下的片刻,对安静产生陌生甚至恐惧感。

2.情绪易疲劳

常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情绪起伏大,容易因小事烦躁,下班后明明身体不累,却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着刷手机。

习惯性接收过量信息,情绪被不断牵动,导致共情疲劳,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力反而下降。

或是总觉得压抑,说不出具体原因,但快乐变得短暂而稀薄,最终选择用更强烈的刺激来掩盖疲惫,形成恶性循环。

3.安静恐慌症

常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一旦身边没有声音就心慌,必须开着播客睡觉、伴着视频吃饭,独处时倍感煎熬。

无法与沉默相处,习惯用外界声音填充所有时间,逃避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最终变成“情绪依赖者”,失去与自己内在声音的连接,仿佛只有被外界认可和回应,才能确认自身的存在。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过“向外看与向内看”的概念。

他说,人格的完整需要平衡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而现代人过于向外追逐,忽略了向内探索的深度。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断寻求外部刺激、回避自我对话、失去心灵栖息地。

我们常用这三种状态来衡量一个人内心的“安静能力”,评估一个人是否拥有情绪上的“避风港”。

“安静角”:你内心的避风港

听过一句话:

长期逃避安静的人,不是不需要宁静,而是不敢面对自己。

的确,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

明明计划好周末看书,却不知不觉刷了一下午短视频,结束后反而更空虚,陷入“我到底怎么了”的自我怀疑;

工作中,频繁被邮件和消息打断,很难连续思考半小时;下班后,大脑仍处于亢奋状态,睡不着,也静不下来;

独自一人时,总想找人聊天或打开视频,害怕面对突如其来的孤独感……

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视,以为只是“有点累”。

实际上却是一种内心失衡的征兆,长此以往,会逐渐失去与真实自我的连接。

静不下来,是内心在提醒我们:该回家了。

建造一个属于你的“安静角”,让心灵有处可歇。

这里的“安静角”,不一定是个物理空间。

而是一种心理能力,能让你在喧嚣中快速找回平静、回归自我的内在基地。

搭建安静角,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参与世界。

想起之前看过的《宁静的力量》一书,其中的观点发人深省。

作者肯特·内伯恩在书中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位企业高管每天面临巨大压力,情绪几近崩溃。

后来,他开始每天清晨5点起床,坐在书房里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看着天空慢慢亮起来。

当生活有了这段空白,他的焦虑状态竟逐渐缓解,决策质量也明显提高。

看过一项神经科学的研究:

每天给自己15分钟的安静时间,能让大脑前额叶皮质得到休息,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和创造力。

所以,不必害怕安静。

寻求宁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再聪明不过的自我调节,是内心开启了“自我修复”模式。

它让你从外部刺激中暂时抽离,避免情绪过度消耗。

静下来,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见自己,更深入地感受生活。

三块基石,搭建你的专属“安静角”

现在很多人“怕静不怕闹”,把它等同于无聊或孤独。

但正如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类的所有问题,都源于人不能独自安静地坐在房间里。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哪些尝试呢?

以下是一份现代人的静心实践指南

1.每天践行“安静333法则”

畅销书《深度工作》中有一个观点:

你关注什么,你就成为什么。所有的专注都源于对分心的节制。

减少外部输入,把人生调成专注模式,才能找回内心的主动权。

与其不断向外追逐,不如静下来内观,尝试使用“安静333法则”:

每天3次暂停:设置闹钟,上午10点、下午3点、晚上9点,停止手中的事,深呼吸1分钟;

每周3件安静事:读一本纸质书、散步不带手机、整理一个抽屉;

每月3次独处:去公园长椅坐坐、参观一个展览、做一顿不需要看手机的饭。

2.尝试“4-7-8呼吸法”

什么是4-7-8呼吸法?

这是哈佛大学安德鲁·韦尔博士推广的一种呼吸方式,源于古老的瑜伽调息法。

感到心烦意乱时,舌尖抵住上颚,用4秒深深吸气,屏住呼吸7秒,想象嘈杂情绪已化作云雾,紧接着缓缓呼气8秒,舌尖轻弹,发出“呼”声。

有研究表明:

连续练习4-7-8呼吸法,可以有效降低压力水平,改善注意力涣散的问题。

3.允许自己“无所事事”

英国心理学家克劳迪娅·哈蒙德在《放松的艺术》中提出:

我们总是试图用各种活动填满时间,却忘了“无所事事”的重要性。

允许自己偶尔发呆、走神、不做“有意义”的事。

每天不必时刻追求效率,而是给自己合理设置1小时“空白时间”,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只是存在。

4.每周进行一次“信息断食”

听过一句话:

我们摄入信息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方式。

如果你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可以尝试每周选择一天进行“信息断食”。

在这一天里,关闭新闻推送,退出社交软件,不看视频不刷剧,让大脑从过载的信息中解脱出来。

你会惊讶地发现:你没有错过任何重要的事情,反而找回了重要的自己。

写在最后

《安静的力量》一书中有一段话: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安静不是软弱,不是退缩,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那些无法静心的时刻,那些害怕独处的恐慌,那些不断刷新的冲动……

都不是缺陷,而是内心在提醒你:

把“我必须随时在线”换成“我可以选择断开”。

把“安静等于无聊”换成“安静带来清晰”。

把“独处很难熬”换成“独处是礼物”。

毕竟,能在喧嚣世界中守护内心宁静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作者:王尔德。一个努力学习放大自身感知的95后,在高能量氛围中努力生活。

来源: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