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4日晚间,罗永浩直播再次谈及西贝事件。罗永浩称,“(西贝)这么吓人的地方,西贝的员工也是受害者”。他呼吁网友,“可以就事论事,说西贝和贾老板,但不要网暴服务员和厨子。大家不要难为厨子和服务员”。
9月14日晚,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的一则致歉声明本应是平息舆论的契机,未曾想声明后半段画风突变,他直接将罗永浩称作 “网络黑社会”,斥责其 “太坏”。
事实上,此前罗永浩已表现出和解姿态,为避免西贝陷入更深的经营困境,他曾公开表示将停止在该事件上投入精力,不再继续追究。
但贾国龙的这番指责,让罗永浩彻底改变态度,明确表示将 “正式宣战”,这场本可落幕的争议,如今已无转圜余地。
9月14日晚间,罗永浩直播再次谈及西贝事件。罗永浩称,“(西贝)这么吓人的地方,西贝的员工也是受害者”。他呼吁网友,“可以就事论事,说西贝和贾老板,但不要网暴服务员和厨子。大家不要难为厨子和服务员”。
正是因为贾国龙的声明却成了新的导火索,才让这件事一直发酵。声明中夹杂着对罗永浩“网络黑社会”这样的人身攻击,这不仅仅是情绪失控,更暴露了他对现代网络舆论的不了解。
他以为董事长的权威可以直接平移到公共舆论场,但结果适得其反。这种言论不仅没能吓退批评者,反而透支了公众对西贝品牌仅存的一丝善意,让无数旁观者感到了被冒犯。
紧接着第二天,西贝官方才发布了一封正式的致歉信。但这封信的诚意,却被贾国龙前一天的激烈言辞衬托得无比苍白。更何况,信中承诺的整改完成期限,被设定在了遥远的2025年10月1日。这种迟缓的承诺,与其说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被动应付。
在这场高层对峙的舆论风暴中,最无力也最无辜的,莫过于西贝那约一万七千名基层员工。他们彻底丧失了话语权,成为了这场争斗中最沉默的背景板,他们的形象和利益,被双方出于不同目的而随意“代言”。
罗永浩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他明确指出,无论是决定使用预制菜,还是在周六被要求集体加班以应对公关危机,这些厨师和服务员们都只是被动的执行者,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权力。
他呼吁公众“不要网暴西贝的厨子和服务员”,将他们定义为“受害者”。这番话虽然是善意的保护,却也客观上将员工们标签化,让他们在公众视野中成为被动的、需要被同情的符号。
而贾国龙则以另一种方式“利用”了员工。他曾将罗永浩出于礼貌对服务员说的一句“挺好”,当作菜品广受欢迎的证据。这本质上是扭曲和剥夺了员工表达真实意见的权利,将他们的职业素养曲解为对公司产品的无条件背书。他们成了企业的工具人。
这场冲突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的正面碰撞。罗永浩代表的是追求即时、透明、互动的互联网公众话语。而贾国龙则固守着习惯于内部掌控、层级分明的传统企业话语。
面对争议,罗永浩的解决方案极具时代特色:他提议双方进行一场网络直播对谈。这是一种典型的“直播间逻辑”,它将裁决权交给了公众,强调过程的公开与对等。这背后是他对话语权的理解,权力来源于公众的关注和认可。
贾国龙的话语权则完全源于其董事长身份和企业内部的科层结构。这种权力在面对外部舆论时,显得既脆弱又容易引发反感。当他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沟通,而是攻击,试图用身份压制对方。
有趣的是,连央媒都为这场纷争提供了“标准答案”:预制菜可以有,但核心是透明,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罗永浩的直播提议,恰恰与这一核心诉求高度契合。而西贝口头上说着要向以透明著称的“胖东来”学习,行动上却背道而驰。这充分暴露了两种话语体系的根本矛盾。在今天的舆论场,“董事长逻辑”注定要败给“直播间逻辑”。
西贝的危机,说到底不是一道菜的问题,而是其内部僵化的话语权结构与外部过时的沟通方式的总爆发。企业如果想在今天赢得市场,光会生产好产品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学会如何平等、真诚地去对话。
与批评者对话,与消费者对话,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员工对话。只有当一家企业内部的沟通是顺畅的,员工的声音能被听见时,它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并回应外部世界的声音。重建一种内外均衡、透明开放的话语权体系,或许才是西贝乃至更多传统企业自我救赎的唯一路径。
来源:影史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