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逆袭:中国狙击步枪如何成为世界一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9:25 1

摘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用重炮砸开比利时列日要塞的战例就被北洋政府关注到了。时任大总统袁世凯要求在北京的军官分析这一战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众多分析中,当时还是一名基层军官的周荫人最终得到袁大总统的赏识,从此官运亨通,最终升至陆军中将。

民国的确很烂。但民国军人的专业素养还是不错的,虽然这种专业素养在当时的环境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用重炮砸开比利时列日要塞的战例就被北洋政府关注到了。时任大总统袁世凯要求在北京的军官分析这一战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众多分析中,当时还是一名基层军官的周荫人最终得到袁大总统的赏识,从此官运亨通,最终升至陆军中将。

因此,一战期间表现极为突出的狙击战术,自然也进入了中国军人的视野。而且狙击战术相对高效的特点,对于彼时经济、装备都十分有限的中国来说,适应程度可能会更高。只是当时北洋在老袁死后,中央政府如同一团乱麻,真的没有能力和意愿搞军工。

毛瑟狙击型

地方上,山西的阎锡山和东北的张作霖,虽然比较重视军工的发展,但他们更重视解决数量问题。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狙击步枪,却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发展这样一种对技术条件要求较高的装备,不如多训练几个射击高手来的实在。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老蒋很拉,可以就阻挡不住国内一批有识之士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努力。这一时期,老蒋的中央政府与德国的关系密切,蒋某人的中央军,特别是陆军受德国影响很大。从步兵操典吗,到枪支弹药,在火炮装甲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德国印记。大名鼎鼎的巩县兵工厂,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生产的中正式步枪,几乎是德国毛瑟Kar.98b式卡宾枪的翻版。

理论上,在中正式的基础上制造出一款狙击步枪并不存在什么难度,只要加装上瞄准镜就可以了。毕竟同样的事情,德国人自己就做过。唯一的问题是,中国当时并不具备批量生产光学仪器的能力,单纯的进口难以满足即将到来的抗战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府的兵工署于1936年在南京成立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备处。但是全面抗战的爆发,打乱了光学仪器厂的建设计划,被迫内迁。

直到1939年,光学仪器厂需要的器材到达昆明,工厂才正式步入正轨。也是在这一年,筹备处改称兵工署第二十二兵工厂,专门生产各种光学设备。但是,整个抗战时期,二十二厂的生产规模始终受限,难以满足前线的需求。

再加上大后方的军工生产能力始终有限,狙击步枪在中国军队的装备体系中始终没有形成规模。真正装备过狙击步枪的中国军队,似乎只有美国人武装起来的中国驻印军和苏系装备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随之爆发。在解放战争,依旧没有狙击枪的用武之地,甚至没有狙击战术的使用空间。中国军队大规模应用狙击战术,要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经过五次战役及之后的阵地战较量,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对峙。

志愿军通过完善坑道,解决了防守的问题,却受限于火力,难以遏制美军的火力优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志愿军发起了冷枪冷炮运动,有效对冲了美军的火力优势。在这场运动中,狙击战术得到广泛应用。不过,在这场运动中志愿军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拴动步枪。

抗美援朝结束后,解放军的主要威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武装力量。火力不足依旧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作为战力基本平衡的产物,狙击战术及相关装备还是很难进入解放军的选择范围。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后,如何应对随时可能从北方压过来的苏联钢铁洪流成为解放军武器研发的关键所在。

不过这一时期,有一种武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解放军缺乏相关装备的问题。这种发挥关键作用的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装备时间最久的单兵武器,五六式半自动是在前苏联SKS半自动步枪基础上仿制而来。作为传奇的大师西蒙诺夫的作品,SKS的性能相当优异。与同类武器相比,SKS的射速、射击精度和可靠性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问题是,这款步枪的诞生真的是太晚了!二战后期才完成基本设计,真正定型并投入量产要到1949年。此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AK-47已经设计定型,留给SKS的空间和时间都不多了。因此这款武器在苏联很快就停产了,反而在中国、南斯拉夫等国持续生产了很长时间。

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56式半自动在内的56式枪族给骄横的印度军人好好上了一课。这也是几十年来,人民军队第一次在单兵装备上领先于对手。因为性能优异,56式半自动在解放军反响极好,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才逐渐被81枪族所取代。不过地方上,56半依然作为警用狙击武器存在。在2003年5月的《警察技术》杂志上,依然有论文中在探讨56半在狙击上的作用。

对越自卫反击战深刻影响了中国轻武器的发展。56枪族的各种问题在这场战争中暴露无遗,被淘汰成为必然趋势。除了对56枪族的影响外,这场战争另一个关键影响是,狙击步枪成为解放军必须解决的装备问题。尤其是两山轮战,让生产与装备一种狙击步枪成为我军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原版SVD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军工人员的办法是拿来主义,从仿制起步。依靠从越军手中缴获的苏制德拉戈诺夫SVD狙击步枪,我军从仿制开始了狙击步枪的研制。该项目于1979年启动,到1981年完成首批样枪的生产任务,并交给部队试用。这就是79式狙击步枪的由来。

应该说,这次的研制计划推进很快,但试用的结果并不理想。原因出在弹药上,我军为79式狙击步枪配用的是53式重机枪弹(基于苏联通用的7.62*54R步机枪弹仿制),而SVD使用的苏联专门生产的7N1特种弹。79式几乎照搬SVD,膛线缠距为315mm。

这个标准配上7N1是没有问题的,但使用53式重机枪弹就不太好了,严重影响射击精度。类似的情况,美国人在研制通用机枪的时候也犯过。二战后美军在设计自家的通用机枪时,照搬了德国MG42的抛壳机构,导致样枪故障频发。

发现问题后,军工人员对79式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最终于1985年定型。这就是85式狙击步枪的由来,但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只承认79式,因为两者的外形几乎没有任何区别。79/85式作为我军第一款批量生产的狙击步枪,被广泛装备到军警部门。在使用过程中,79/85式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有两个最为常见。

一个是瞄准镜与枪身的结合不牢固,长期使用后容易脱落,这几乎是SVD系列天生的病根,连苏联原版的都无法避免。这几乎是苏系武器的通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苏联的武器都是为了大规模战争准备的,不怎么考虑长期使用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则是后坐力极大,这个问题就不太好说了。

SVD系列的后坐力对于人高马大的斯拉夫人或许没什么,对于身材相对较小的亚洲军人来说,就有点让人头疼了。所以79/85系列的狙击步枪,在部队里都是有那些经过长期训练的精锐战士使用的,不会出现《第九连》中把SVD交给初上战场的新兵使用的情况。

到了世纪之交,解放军一线部队的79/85系列依然面临了被淘汰的命运。因为解放军跟随世界潮流,开始在全军推广小口径步枪。1995年,由朵英贤院士为总设计师的团队历经数年完成的小口径枪族正式定型,并在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与世人见面,这就是争议颇多的95枪族系列。中国的小口径既没有采用的北约标准的5.56mm口径,也没有采用苏系的5.45mm口径,而是开辟了全新的5.8mm口径。

作为与5.8mm步枪配套产品,一款狙击步枪,或者精确射手步枪也进入解放军的装备序列。对于这款枪,它的名字不是95式,而是88式。与79/85系列相比,88式的进步还是十分明显的,精准度和威力都有明显的提升。

由于复合材料的使用,枪身重量下降明显。无托的结构,使得枪身长度缩短不少,同时还不影响枪管的长度。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枪管长度与枪口初速关系密切,是枪弹威力的重要保障。最为关键的是,88式与九五式班用机枪通用5.8mm重弹,通用性显著提高。

88式也不是完美的,它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两脚架过于脆弱,经常出现断裂的情况;瞄准设备基线低,使用不便;弹药容易与普通步枪弹弄混,影响射击精度……最关键的是,作战环境改变了!88式作为95式自动步枪的配套产品,最早是为了应对冷战时期苏联的压力,是适应机械化作战的产物。

精准度和威力用于大兵团野战的环境,可以说是一件合格的产品。但随着北方威胁的减弱,以及城市作战环境的增加,88式的问题日益突出。精度难以满足反恐作战的高精度要求,甚至被网友戏称为反人员霰弹枪。

在充满各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城市中,弹药威力略显不足。这一点在电影《战狼》曾有展现,吴京扮演的冷锋在面对毒贩劫持人质时,连续三枪才击穿水泥墙壁,并最终击毙毒贩。

事实上这不是88式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95式家族的问题。到了2000年代,研制新的单兵武器系统被提上日程。首先取得突破的是狙击步枪家族,为了应对世纪之交三股势力的横行,我国军工科技人员研制了大中小三个口径的。中小口径的是CS/LR3和CS/LR4系列狙击步枪,CS/LR3狙击步枪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8所研制,采用我国特有的5.8mm小口径弹药。

CS/LR4狙击步枪

从外形上,CS/LR3与英国精准国际公司的外形有几分相似,但内在差异极大。目前网上关于该枪的资料十分有限,其具体性能如何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唯一明确的是,这款武器已经被军方正式收编,获得了QBU-141的编号。

CS/LR4则是208所和重庆建设集团联合研制,与CS/LR3的结构基本一致。不同的是,CS/LR4采用既不是5.8mm小口径弹药,也不是我军常用的7.62*54R步枪弹,而是北约标准的7.62*51全威力弹。

CS/LR4狙击步枪

关于这家伙,民间爱好者称其为26式,原因很无厘头——传说这种枪的造价是26万,甚至连一些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也这样调侃。目前CS/LR4的使用者主要是国内的特警、武警单位,解放军三军部队使用则是QBU-203 7.62mm狙击步枪,一种与传说中建设集团研制的JS 7.62mm狙击步枪极其类似的武器。

除了这些常规口径的枪械,解放军还装备QBU-202型8.6mm狙击步枪。对于这种特殊口径的步枪性能如何,目前能够找到的资料十分有限。网上传播最为广泛的消息称,今年5月份,该枪参与了西部战区青铜峡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的超远程狙击作战试验,表现优异。一般认为他恰好填补了7.62与12.7两个弹种之间的空白,为应对目前各种防弹单兵装备大量普及的问题给出了较好的解决方式。至于这个消息是真是假,那就真的难以求证了。

可以说中国的狙击步枪走了一条从无到有,从仿制苏式武器到自主研发的完整技术路线。对狙击作战,有了符合自己状况的认知。当然,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大致理了中国狙击步枪的思路。不要说什么没有介绍12.7mm的大管子,那玩意根本就不是对付单兵,是为了对付装甲车、工事之类的大型目标的。

来源:冷热军事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