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在直播中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这句话迅速在社交媒体发酵,引发了大量讨论,也直接影响了西贝的营收表现。
一句来自罗永浩的评论,把全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
他在直播中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这句话迅速在社交媒体发酵,引发了大量讨论,也直接影响了西贝的营收表现。
根据业内消息,这场舆情发生后,西贝部分门店客流锐减,销售额接近腰斩。
这一场风波的核心,不在于西贝到底有没有使用预制菜,而在于“预制菜是否应该告诉消费者”。
西贝老板火速回应:“我们家菜全是现做的,欢迎大家进厨房瞧个明白!”虽然企业态度很快也很坦诚,但网友们的质疑声依旧没停下来。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场“预制菜到底怎么算”的争论。按官方定义,只有那种“拆袋马上吃”的才叫预制菜,西贝用的净菜和半成品其实根本不算!
问题就卡在这儿:官方说不算预制,消费者却觉得只要不是当场从头做的,都算“预制菜”。西贝讲的是标准,消费者在乎的是感觉,这就是认知错位的根源。
“预制菜”三个字之所以惹人情绪,就是因为它戳中了大家对“新鲜”“手艺”和“值不值”的期待。很多人花钱上馆子,不只是为了吃饱,更是想吃到热气腾腾、有人情味的“现做菜”。
说到底,这是个消费心理的“不可能三角”:既想要干净安全,又想要现做新鲜,还得价格公道。可现实是,餐饮店为了稳口味、控风险、提效率,只能靠预加工来撑场子。
有老板坦言:“开过餐厅的都懂,预制菜是被逼出来的。”它不是图省事,而是为了更安全更稳妥,但消费者往往不买账,听着就像在找借口。
这场争议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预制菜到底值不值那个价?
不少消费者表示,如果几十块的快餐用点预制菜可以理解;但人均两三百的餐厅还用预制,就让人觉得“不值”。正如一位网友吐槽:“你要是能做得像现炒那样,我认了;可做不到还卖那么贵,那就说不过去。”
说到底,争议的核心不是“用没用预制菜”,而是“味道行不行、价格值不值”。消费者愿意为好吃和体验买单,但不愿为一包“工业化加热菜”掏高价——这才是西贝这次最难解的结。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说或不说预制菜,都是两难。
说了,消费者反感;不说,一旦被质疑就是“欺骗”。
西贝这次开诚布公、公开厨房,想靠“透明”挽回信任,结果却陷入越解释越尴尬的局面。这背后,其实是连锁餐饮和消费者认知之间的深层矛盾。
更难的是,大众一听“预制菜”,脑子里跳出来的都是“便宜货、不新鲜”,而不是“高效、安全、标准化”。这让中高端餐厅哪怕做得合规,也很难说清楚、让人信服。
从西贝这场风波可以看出,预制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问题,它背后牵扯的是行业规范、消费心理、食品安全和价格价值之间复杂的问题。
“预制菜到底该不该告诉消费者”,表面上是知情权的问题,深层次却是信任感的断裂。
预制菜或许会成餐饮标配,真正该标注的反而是“现做”,只是吃得起“现做”,也得扛得起它的价格。
关于预制菜的争论,这是一次关于现代消费观念、行业转型和心理预期的正面交锋。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