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学教授丁宁为“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带来题为“西方美术史的书里书外”专题讲座。丁宁从美术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切入,深入探讨了美术史学习的方法论与实践路径。
讲座现场
8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学教授丁宁为“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带来题为“西方美术史的书里书外”专题讲座。丁宁从美术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切入,深入探讨了美术史学习的方法论与实践路径。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丁宁表示:“美术史研究要突破书本的桎梏,在绘画、观看与艺术史知识的对话中寻找艺术真谛。”他梳理了从《詹森艺术史》到《新的西方艺术史》等书籍的主要议题,特别强调要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倡导建立多元化的艺术史观。
丁宁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带领学员们领略了美术史研究的独特魅力。从卢浮宫《胜利女神像》翅膀上偶然发现的蓝色颜料,到雅典考古博物馆《女性头像浮雕圆盘残片》中精妙的眼部刻画,丁宁提示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往往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在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时,丁宁特别关注其中出现的中国元素,如曼特尼亚《三王来拜》中描绘的青花瓷器,这些跨文化符号反映了东西方艺术交流的生动图景。他还从多学科视角解读艺术现象,既剖析罗马万神殿大理石地面的政治象征意义,也探讨明代外销瓷黄金底座背后的经济动因。
讲座中,丁宁分享了许多实用的艺术观察方法。他建议学员们参观大英博物馆时要留意地面的展陈设计,在参观雅典神庙时要关注柱子、台阶搭建中蕴含的数学奥秘,在观看丢勒、拉斐尔的绘画时则要从跨学科角度来进行解读……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指导。
在总结部分,丁宁再次呼应罗斯金所说的“艺术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他建议学员们要在文献研读与实物观察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又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保持开放的跨学科视野。这种“书里”与“书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学员们开拓了视野。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这场持续三个小时的讲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现场互动热烈。学员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对美术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摄影 | 刘科瑶制作 | 殷 铄、刘根源校对 | 安亚静初审 | 殷 铄复审 | 冯知军终审 | 陈 明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