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在莫迪75岁生日之际主动通话示好,与此前对印度加征关税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前倨后恭”的背后,是战略利益驱动下的务实调整,其主要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特朗普在莫迪75岁生日之际主动通话示好,与此前对印度加征关税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前倨后恭”的背后,是战略利益驱动下的务实调整,其主要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 1. 缓解贸易摩擦,实现经济实惠
特朗普政府上月曾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50%关税(此前为25%),涉及钢铝等产品,旨在反制印度的贸易壁垒并施压其减少购买俄罗斯石油。此举引发印度对美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使双方贸易关系紧张。
美国需求:美国需要印度这个庞大市场和供应链替代选项。2024年美印双边贸易额达1190亿美元,美国是印度最大出口市场,印度则是美国重要的人力和技术来源地(尤其在硅谷和科技行业)。持续贸易战将损害美国企业及消费者利益,也可能影响特朗普的选民支持。
印度需求:印度虽展现强硬姿态,但其经济增长同样依赖美国市场。贸易战已导致印度GDP增速下滑0.5个百分点,在莫迪寻求“10万亿美元经济体”目标及选举年背景下,缓和关系符合其经济利益。
谈判进展:双方技术团队已就关税协定的核心条款达成原则性共识,涉及约62亿美元商品的税目调整。特朗普希望通过高层互动为最终协议注入政治动力。
2. 争取印度在“印太战略”中的合作
美国将印度视为其印太战略的核心支点,用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特朗普需要莫迪政府在:
安全合作上:维持并深化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框架下的防务与合作,包括联合军演和港口访问。
供应链重组上:推动所谓“去风险化”,鼓励印度承接更多从中国转移的制造业产业链,例如电子和医药原料生产。美国计划在印度投资上百亿美元建设相关基地。
️ 3. 施压印度减少购买俄罗斯石油
印度大幅增加进口打折俄罗斯石油,削弱了西方对俄制裁的效果,引发美国不满。特朗普在通话中特意“感谢(莫迪)对结束俄乌冲突的支持”,意在对此施压。
美国拟通过“印太能源安全计划”提供援助,目标是帮助印度在6-8个月内将俄油进口占比从34%降至22%。这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共享、能源基础设施升级等技术条款。
️ 4. 国内政治与个人形象经营
迎合印度裔选民:美国拥有大量印度裔人口,他们在科技、商业等领域影响力显著,是特朗普不能忽视的选民群体。
外交形象塑造:在俄乌问题上,特朗普试图展示其推动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莫迪的“支持”表态可被其用作政治资本。
5. 彼此需要:相互借重与战略自主
美国的算盘:美国需要印度作为其“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在经贸、安全、供应链上配合其对华竞争。
印度的盘算:印度则巧妙周旋于大国之间。它借力美国获得市场、投资和技术,同时保持战略自主,不与任何一方完全绑定(如其继续参与金砖机制、购买俄油)。莫迪通过与美国缓和,也提升了自身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形象。
美印关系近期关键事件与动向
2024年,美印贸易额创新高,双边贸易额达1190亿美元相互依赖加深,但顺差问题突出;2025年8月,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将印度部分商品关税从25%提升至50% ,逼迫印度采取反制措施,贸易摩擦升级。
2025年9月9日,特朗普社交媒体开始示好,称莫迪为“真正的好朋友”,期待解决分歧 公开释放缓和信号,为谈判铺路。
2025年9月16日,特朗普与莫迪生日通话,并祝贺莫迪生日快乐,感谢其对俄乌问题的支持,进一步营造积极氛围,推动具体谈判。莫迪也是一反常态,在四次拒绝特朗普电话后,这次也是有意给了特朗普一个台阶。
总结:特朗普对莫迪的“生日歌”并非简单的礼节性问候,而是一次精明的战略算计。其核心目的是在经济上化解贸易争端以获取实利,在地缘政治上拉拢印度服务其印太战略,在能源问题上寻求印度配合,并兼顾国内政治需求。而莫迪也乐见其成,借此巩固自身地位并谋求发展实惠。
这种“变脸”体现了国际关系中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逻辑。双方关系在未来仍可能因具体利益分歧(如印度购买俄油、数字税等问题)出现波动,但在共同战略利益驱使下,合作与博弈并存的基调预计将持续。正所谓“能屈能伸大丈夫”,不得不说特朗普的脸皮即便是自家的战斧,恐怕也不能撼及分毫。
来源:平原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