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被AI干掉的行业有点多。世界顶尖翻译学院刚宣布倒闭,商学院也屡屡跌落神坛。前有23%哈佛MBA找不到工作,如今 斯坦福MBA项目也惨遭学生猛烈吐槽。
今年被AI干掉的行业有点多。世界顶尖翻译学院刚宣布倒闭,商学院也屡屡跌落神坛。前有23%哈佛MBA找不到工作,如今 斯坦福MBA项目也惨遭学生猛烈吐槽。
这个曾在QS和US. News排名中稳坐第一、录取率低至6.8%,且两年学费高达180万人民币的项目,竟然最被诟病的就是 「课程质量差」 。
一个学生说「我们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但课程内容像是2010年设计的,脱节严重,并没有培养面向未来的职业能力」。
还有人认为现 教授很「水」 ,因为学术研究是优先级,教学被认为是一种「麻烦」。还有教授会在课前给学生一个「提问名单」,这意味着不被点名的人明天就不用课前阅读,被吐槽「要求太低了」。
根据2024年斯坦福商学院MBA的毕业走向,88%在毕业三个月后收到了工作邀请。在美国「毕业生就业率史上最低」的一年,这个数据其实早已跑赢大盘。
但差评在肉眼可见地增多 ,即便是站在商学院金字塔顶端的斯坦福,如今也逃脱不了被新一代拉下神坛的命运。
01 跟AI时代脱节了
在全球商学院的金字塔尖,斯坦福商学院无疑占据着最耀眼的位置。
这所坐落在硅谷心脏地带的商学院,与 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芝加哥布斯商学院并称全球top5商学院 ,但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让它在科技创新领域独树一帜。
美国叫得上名的科技大厂、金融公司,几乎都有斯坦福校友的身影,而近年来185,000美元的毕业生中位数起薪更是稳居全球第一。
最让人瞩目的是, 23%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创业 ,这个比例在顶级商学院中几乎无人能及。有人说,斯坦福MBA不仅仅是一张文凭,更像是通往下一个独角兽公司的入场券。
■QS的2025 MBA排名中斯坦福商学院位列第一,而在今年US.News中则是排名第三
事实上,顶级商学院的真正价值从来不只是知识传授,而在于两个核心要素: 圈子与人脉 。
学员们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筛选进入这个被高度筛选的精英圈层,目的就是将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前景最大化。在这里,同窗好友可能是下一个独角兽的创始人,课堂讨论的伙伴可能是未来的投资合伙人,或职业生涯的贵人。
所以,即便只有6.8%的录取率,且学费高达两年25万美元(近180万人民币),也依然引来了一众青年才俊的争相追逐, 一年平均有七八千人申请,竞争极其激烈。
而且,读MBA也有很大的机会成本。很多人都放弃了两年的工作机会和薪资收入,对学术质量和经济回报的期望值自然也非常高。
正是因为站在了如此高的起点, 任何教学上的「掉链子」都会被无限放大。
那么,学员们究竟在吐槽什么呢?
最核心的讨论点是 「没跟上AI时代」 。很多人说,明明身处硅谷技术前沿,斯坦福商学院却还是没跟上这些给教育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却只是在学Excel课程,和如何给ChatGPT下指令。」一位在读生说道。
AI在教授中的普及程度也参差不齐。
「有些教师已经开始适应,比如数据与决策科学教授 Mohsen Bayati,他把人工智能既作为课堂主题,也作为一种工具,但其他教师尚未调整教学、评分或期望。
目前学院没有统一的、全校范围的人工智能教学方案 ,这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对于这种滞后,学生们显然不买账。「他们需要停止以季度为单位的思考,而要以年为单位来思考。五年计划是什么?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的课程应该如何同步发展?」
■越来越多大学在积极拥抱AI,哈佛最受欢迎的一门计算机课CS50中,一位教授将自己发明的AI聊天机器人融入编程教学,帮学生们做出了自己的作品
斯坦福商学院目前的选课制度也广被诟病。
一些热门课程如《金融重组》、《产品市场契合度》,不是人人都能上,需抽签抢位,一开始选课就报满了,导致很多人无法修到心仪课程。
有学生说,「我花了25万美元,却连一门想上的课都上不了。为什么不多提供这样的课程呢?」。
还有一个被学生呼吁改革的地方, 在于一个叫做「学术适应期」的时间设置。
正因为「学术适应期」,斯坦福商学院的秋季开学时间晚于同类院校,例如比哈佛商学院晚了近三周开学。造成的后果就是,斯坦福的学生可能要到11月甚至更晚,才有机会建立关键人脉或参加行业活动。
这让本就难找的工作的毕业生更加焦虑,因为有的公司错过校招就进不去了。
针对学生的反馈,斯坦福商学院负责学术事务的高级副院长 Anne Beyer 回应称:「 我们听到了学生的担忧。 新任领导团队刚上任一个多月,正在致力于改善学生体验和课程设置。」
她同时解释,一年级课程的设计初衷是 「打基础」,为二年级的高阶选修课做准备。「这种结构已沿用数十年,是我们教学体系的基础,相信学生们后续会体会到其价值」。
■斯坦福MBA学生的毕业走向
02 商学院教育面临改革
「变革」是今年美国高等教育界最多出现的词。
从名校生的就业危机、美国大学生退学潮,和职业教育的爆红,再到AI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巨变,都在「倒逼」大学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向实用型人才培养变革。
但传统的MBA课程偏重宏观管理与战略规划,对技术技能的培养明显不足。
不仅是斯坦福商学院, 就连世界上第一个开设MBA项目的哈佛商学院也是如此 。尽管其新增了一些人工智能与创新管理课程,但总体课程体系仍侧重于通用管理,对学生在具体技术领域的培养不够深入。
高管猎头公司MarketPro调查发现,他们的客户在聘用人员时, 藤校的MBA学位已不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究其原因,就是藤校不再专注于为美国企业创造价值,而是更加注重政治,教学生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
或许,这背后正是MBA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
过去,MBA「高筛选+名校品牌+校友资源」构建价值;今天,学生更关注的是 「能否真正获得时代需要的能力与连接」 。
■来自彭博社的数据,Top MBA项目的申请人数不约而同出现了下降
那么,MBA教育要融进怎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对学生有帮助的呢?渣打银行的CEO Bill Winters的观点,或许能给到现在的高校启发。
Bill Winters说,当年他读宾大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了很多技术性知识,但这些技能很快就会被取代。但有些东西AI取代不了,如「独立思考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沟通」。
能判断趋势、洞察人性、理解复杂局势、讲好故事、影响他人 ,这些能力才是未来职场真正稀缺、真正值钱的技能。
「技术越来越容易被复制,但思考力和同理心永远无法被取代」。
扎克伯格在彭博社的一次采访中也提到,他认为最重要的技能是 「学习如何批判性思考和学习价值观」 。
「如果人们已经证明他们能够深入研究,并做一件事做得非常好,那么他们可能在“学习某样东西的艺术”上积累了经验」。
这些都是人文社科在培养的内容。
哈佛的研究亦显示,历史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长期收入可能超过工程和计算机同行,因为他们掌握了沟通、协作、批判性思维等「软技能」。
虽然现有的商学院已经在贴合最新浪潮,开设AI相关课程,如宾大沃顿商学院将从2025年秋季开始提供人工智能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的课程,且积极将AI引入教学。
但似乎还是停留在「技术」层面, 「软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中被很好地展现和发挥。
如果后期能融入这部分内容,也许MBA学位的含金量就不会再被如此质疑了。
■人文思维培养正在没落,是很多大学面临的问题,这两天就有一位大学校长在《纽约时报》撰文,称大学根据市场需求撤销文科专业,才是学生对文科兴趣下降的真正原因
03 商学院MBA还值得读吗?
今年一个很明显的关键词,就是 对学历的「祛魅」 。
很多原本想用MBA学位镀金的年轻人,因为学费涨幅远远超过工资的涨幅,而选择放弃了这条路。
与此同时,市场对MBA也在祛魅。
福布斯报道指出, 商学院教授的许多技能如今已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许多MBA课程并没有教会学生如何真正创办和运营一家公司,更不用说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就业市场了。
前Meta首席运营官、哈佛MBA毕业生Sheryl Sandberg表示, MBA学位对在科技行业工作并非至关重要。
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MBA学位的苹果资深人士Guy Kawasaki则更加直言不讳:「每增加一名全职工程师,公司价值就会增加50万美元。 每增加一名全日制MBA,公司价值就会减少25万美元。」
■《经济学人》的数据,名校MBA毕业后三个月拿到offer的比例比往年低了
如果MBA不再是最佳投资,还有什么其他选择?
其实,很多人参加传统的两年制MBA课程,是因为他们想获得更高的薪资回报。然而在攻读昂贵的传统MBA学位之前, 不妨先自己尝试建立人脉,以实现职业转型 。
比如可以多看看领英(LinkedIn)。与静态简历不同,领英提供了一种动态的方式来展示每个人的专业知识、建立人脉并发掘新的机会。
还有远程教育 ,其如今已成为与线下学习同等重要的常态,顶尖公司也视行业认证为宝贵的资历证明。
Udemy 和 Pluralsight 等平台提供涵盖写作、编程、金融以及人工智能等主题的专业培训。
与此同时,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巨头也提供自己的认证,帮助人们证明自身具备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微软,最近投入40亿美元大力发展AI教育,其中就有给成年人的AI技能认证培训。
或者可以选择 非全日制的MBA ,通常包括:
EMBA:这类课程专为在职场担任高管或领导职位的学生设计,学费可能不菲。许多学生的雇主至少会承担部分费用。
在职MBA:该学位面向尚未担任领导职务的全职员工。这些学生可以在晚上或周末下班后上课。
回头看,MBA教育的黄金时代或许正在落幕。
就像当年互联网干掉了传统媒体, 现在轮到AI来颠覆教育这个行业 。
更根本的是,商学院引以为傲的「圈子和人脉」逻辑,在AI和社交媒体时代已经悄然被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高筛选精英圈层」正在被重新定义。
在这个人人都能成为KOL、个体都能链接全球的时代, 25万美元买来的校友录,或许真的不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钥匙了 。
来源:古畔听史